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忠佑組]史迪格里茲- free fall (失控的未來)-書序的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史迪格里茲- free fall (失控的未來)-書序的討論

這一周經過助教瘋瘋癲癲的引導後
希望能夠讓本組的各位組員
興起去把這本書序看完的小小動力
(星期二詢問時好像還有一辦人沒看吼==)

其實他真正精采的就是在後面的內文
助教們也都陸續在討論裡面的內容

星期二的討論內容主要以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
這個產生經濟大蕭條的其中一個原因做為討論依據
相信大家可以對一些經濟現象有初淺了解
就請大家針對相同的主題闡述你的想法
可以在看過書序後,針對緒中有提到的想法做闡述
也可以向本周討論的方向進行

上一次為po文的要記得
若是沒po在本組討論串的,助教看不到
可能就只能當作沒po
不過上一次的就當作緩衝,我會去找出來的


5 意見:

廖虹雯 提到...

我是醫一甲19901024廖虹雯。本次的討論課主題為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與經濟泡沫化與經濟崩盤之間的關係。其實影響經濟泡沫化與經濟崩盤的原因相當多,無論是政府政策、企業投資策略,還是本地資金與外資的互動,都是在其後操控經濟並導致失敗的始作俑者。但可笑的是,這些始作俑者往往只是把問題推給當今的景氣狀況,或是經濟體制、經濟思想的小小差錯,卻忘了徹底檢討自己在決策上有哪些失宜的地方。當然,若是直接探討經濟崩盤背後的因素,想必要花上好一陣子的功夫才能完全釐清。但若能夠由大倒不能再大的銀行為例,探究其與經濟崩盤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人,就有比較大的了解空間。
首先,即便是一般民眾也能知道,把錢砸在沒有前景的老舊企業是愚蠢而白白斷送未來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的政府,甚至是經濟龍頭美國政府,卻依然不遺餘力的以資金為快要倒閉的大銀行紓困,而不是把錢投在有建設性的願景上?只能說,這些老舊的銀行是被寵慣的孩子,他們的胃口在政府的保護政策與民眾的「西瓜偎大邊」的心態徹底養大了。政府的保護政策讓銀行可以做高獲利的投資,卻不必承擔高風險,這樣不對等的市場經濟運作,大幅的加深了市場的不穩定性。再者,由於民眾看見的,只是這家銀行有政府撐腰,不會倒,便放心的把自己的錢放在這家銀行裡,卻沒有想到,政府一旦收手,或是經濟徹底崩盤時,他們的錢會付諸東流;但是,經由投資的獲利,民眾卻一毛都分不到。如此不公平的制度,卻在一個號稱公平競爭的市場上出現,豈不可笑?
第二,在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將錢拿去做高風險投資的同時,金融市場也存在著資訊不對等、不公開的情況。一群大企業拿出錢來把一個根本不具有當下高價的商品盡情哄抬,等到事過境遷便一走了之,受害的人便是大傻蛋。其他的投資者想必都抱著隔岸觀火、僥倖逃生的心理。而有時,那個大傻蛋就是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只是就在此時,政府有出面紓困解救,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這家銀行又回復到災難前的狀況與機能,事實上內部卻不斷的腐朽。而當經濟衰退時期,就連政府也無力抵擋這個可怕的潮流時,這些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便如被徹底揭穿表面的紙老虎。

宥寬 提到...

我是醫一乙19901093吳宥寬。
  銀行在一個金融體系裡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功能,它影響資金的流通,扮演儲蓄與投資者的中介角色。銀行會利用短期存款資金授與長期信用,且可以集合小額的存款以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銀行們會對投資計畫進行監督與篩選。銀行的經營必須考慮獲利與風險,因此,它們創造出許多的金融商品,在市場大量的交易以獲得報酬並分散風險。
  銀行如果累積的資金越多,它對金融的影響力和它對國家甚至世界的影響力就會越大。銀行可以進行投資,企業也需要向銀行貸款進行投資,銀行在經濟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將經濟發展看成一個網絡,許多直線和橫線的交接點就會是銀行。銀行提供的資金活絡了整個網絡,使經濟的活動循環不息。但是,如果銀行本身遭遇了風險,造成了不可承受的損失,那麼連帶地它就會影響與它相連的各種經濟體。
  我國曾經實施二次金改,目的是為了使小銀行合併形成更大的銀行,以增加其擁有的資金,使其能進行更大型的投資。然而此次金改沒有成功,卻也因此減少了在如今全球化的情形下我國受金融風暴的影響。
  金融風暴發生於美國,可是這些銀行的規模早已經影響了參與全球化的國家。舉一個例子,金融風暴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次級房貸。次級房貸主要貸款給信用較不佳的貸款者,而且是以高出一般利率2~3%的利息貸給貸款者。其風險高,但相關債券與金融商品的獲利也較高。然而當大量銀行承載次級房貸的業務後,一但付款的違約率升高,銀行所承受的打擊便提高許多。因此,有些資金凍結的金融機構只好宣告破產,接者,失去信心的金融機構將不願再貸款予企業,此舉將影響企業資金周轉,使企業降低投資、裁員以節省成本,而企業的不再擴充與投資減少,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將造成經濟的惡性循環。
  由上面這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下大規模的銀行一旦失控,對全球的經濟影響甚劇。
  回到討論的部份,我認為要改善這種現象只能加強金融制度上的監督和控管,然而,通常金融控管是治標不治本。畢竟,經濟這種東西是難以預期的,景氣的循環是必然的,我們只能盡可能減少每一次衰退時所摔落到谷底的時間和深度而已。
  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連結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然而也使得資本主義強化成了一個難以撼動的巨象。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總會有更新的金融商品以活絡世界的經濟運轉,然而,如何在不中斷經濟運轉,不使景氣衰退的情況下,提早發現問題並提出方法改善,恐怕那些專家們得更加把關,多負一些責任才行。否則,即使討論再多,一切都是空談吧!
  畢竟,經濟到底仍是難以完全預測、控制之物。

Unknown 提到...

我是醫一甲19901026楊曜綸。這次的討論主要圍繞在2008經濟蕭條的成因,而助教為了提供我們一個具體的思考方向,便提出了一個令我陌生的概念─「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並且引導我們以這個概念為主軸,思考此一銀行是如何發揮其在市場與政策上的影響力。
在討論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是如何導致經濟蕭條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個銀行為了獲利,將人民的儲蓄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等到賠錢時,不僅無法給予人民存款的利息,甚至也沒辦法讓人民提款。至於何謂高風險的投資呢?就像助教所說的當一群人極力的哄抬某物的物價,等到最後有一個傻瓜喊出驚人的價格卻付不出款項且沒有人要向他購買,使其獲得利潤時,便發生了「泡沫經濟」。而這個傻瓜是誰呢?當然就是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由於這個銀行的規模十分的龐大,所以當他崩頹時,便會連動的牽引整個市場的蕭條,從一般的市井小民到大企業無不受其影響。
另外,我想針對改善方法提出兩點十分天馬行空的想法。第一、所有人類都處於理性且利他的精神。如此一來,就算有大到不能再大的銀行,他也會為了人民的利益而避免做高風險的投資,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此外,基於理性的精神,不會有人漫無限制的喊價,這麼一來,所有物價就不會被高估,也就不會造成泡沫經濟了。
第二、以多元並立的銀行取代單極壯大的銀行。這麼一來,就不會發生下列現象:幾乎所有人民與企業都把錢存在那個銀行裡。反之,單一個銀行所擁有的財力僅是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就算所有銀行再怎麼投機,笨蛋永遠只會有一個。也就是說,當一個銀行垮台後,其所造成的影響便不再是那樣的可怕。而其他銀行也會因此深自警惕,短期間內不會再有投機性行為出現。如此一來,也可以避免所有銀行相繼垮台的命運。
不過這些改善方法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真正想應用在現實中,其成功機率是非常低的。因為就像宥寬同學所說的,經濟是一種難以完全預測與控制的事物。

Unknown 提到...

我是醫一甲的許文晧。
這次討論偏向經濟泡沫和危機的成因,我覺得收穫很多。
討論中提到的泡沫化其實我之前就略有耳聞,像是金融商品的包裝和股票的炒作等等,但實際內容和手法真的得透過今天的討論才有所熟悉;經過分析之後,我覺得二次金改沒有成功真的是好險,要是所有小銀行都合併變得不能倒的話就糟糕了。
其實金融界的理財師們就是在操控大家的金錢,為自己賺取相當大的利益,一旦出包的話就會拖垮全世界的一個邪惡職業;他們和政客都不需要生產任何利益物質、像是農夫種植稻米或生產水果、老師教學、司機載人一樣,他們只是在操縱既有的利益或是利用政治、辯說手段,來換取更大的財富,對整個世界的貢獻卻是微乎其微。
另外,國外資金的抽離也是泡沫化的一大主因。國際化的情況下,我們非常依賴國外的資金外匯,經濟盛衰都看國際走勢,在這個資本主義動搖的時代裡十分危險;正如小助教所舉例的,大家都一直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炒高整個行情,要是哪天外國公司的資金跑掉了,整個市場完全崩盤,最後一個買的人虧了一大筆錢不說,市場瓦解對許多人都會造成幾乎一輩子的影響。
有許多人提出反思:企業國際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固然非同小可,但有沒有可能因為目前發展飽和,並沒辦法導致經濟持續進步,只是讓房市、股市泡沫化,加上高經濟國利用各個方式壓榨低經濟國,使得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看起來數字很漂亮,事實上每個人並沒有更加富裕,自由經濟制度背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從近二十年來數次的金融危機來看,資本化社會的制度需要從各個方面考量並加以改進,而不是等到出現經濟問題時才提出一些補救辦法。政府可能要從市場的制度來下手,像是透過國有地和國宅的買賣、增減房屋買賣稅收來防止房地產市場過度膨脹、增減利率或買賣債券讓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穩定;至於壯大的金融公司方面,政府也應適度監督其營運情形,過度炒作市場、進行大量危險交易等行為要透過立法來禁止。
我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雖然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運作,台灣如果要脫離經濟危機的波及,勢必要朝向北歐各國的經濟制度邁進:由政府控管大部分的金錢流通、為人民盡心盡力管理他們的生活。台灣現在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政府、一個能夠調和市場的強大力量,而非一味的追求選舉或是財團關係。

Unknown 提到...

我是19901101董睿哲,這次討論的這本書”失控的未來”,作者提出的觀點是,2008年的經濟大蕭條不是點狀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的全面問題;我個人是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看看這次的金融危機範圍不只是侷限在一個國家內而已,而是牽連到全球各國的金融體系,就可以知道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錯誤而已,很可能是整個制度的走向一直都有問題。在傳統的資本主義中,學者們一直相信那個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市場機制,會解決所有的問題,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完全的自由經濟造成了這次的金融浩劫。
還記得在蘇聯倒台鐵幕重開的那個時候,全世界都在慶祝右派的完全勝利,共產主義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柏拉圖式的烏托邦,因著人性的懶惰而顯得不切實際;而今卻又看到資本主義也經歷了空前的失敗,我個人的看法是,經濟是個一直在變動的實體,沒有辦法用固定不變的準則去應變隨時在變的情況,因此好的經濟策略並不是極左或極右,而是能夠察覺到金融界的風吹草動而做出相應調整的中庸之道。
在這次的小組討論裡面,也提到了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以及經濟泡沫化的危機;銀行本身就是靠著所握有的資金,去做投資獲取利潤來賺錢,而大到不能倒的銀行,顧名思義就是握有大筆資金能夠牽動人民、企業甚至是整個國家的銀行,因為這種銀行倒掉所造成的骨牌效應難以想像,所以政府必定會在他們陷入危機時伸出援手,某個程度來說,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免去了很多投資風險,因為他們知道背後一定有政府撐腰,所以他們可以去做更多風險性的投資,然而這樣的商業策略也使得經濟體系顯得不夠穩固而搖搖欲墜,一旦遭遇投資失敗就會牽連甚廣。經濟泡沫化則是因為過度且不合理的消費或物價,造成經濟一片榮景實際上卻很脆弱的假象,一旦經濟體系在也無法維持這樣危險的平衡時,就會造成經濟的全面崩盤,接著就造成長期的消費低靡。
我認為探討經濟問題的種種,目的就是日後不要再重蹈覆轍,然而人們的記憶十分短暫,而日後的經濟問題也不會和現在一模一樣,不論我們現在設計出多麼縝密的經濟策略,也無法完全適用在未來;因此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學會去觀察每個時代經濟的問題,從各種經濟情況去探尋經濟問題的蛛絲馬跡,如此我們才能夠應變這瞬息萬變的金融體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