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蕙敏助教]從電影工業看全球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題目:
你認為台灣政府對待電影工業應該採取何種政策? 維持自由市場現狀,或是學習韓國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
(參考以下文章作答,並陳述理由)


超級夢工廠: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優勢
劉現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
無所不在的好萊塢
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功夫》,成為2004年底全球華語世界的影壇盛事。在課堂上,我總會問同學:「《功夫》是哪裡的電影?」由於這是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承繼了周星馳從《少林足球》之前電影的製作模式,所以大部分的同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香港電影,當然也有些同學會說這是華語電影,因為這是香港人結合了外國資金在中國大陸所製作,並發行於全球的影片。不過,這些答案僅答對了一部分。
那麼《功夫》到底是哪裡的電影呢?也許僅有少數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部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我們從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出品公司片頭,便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出品公司之一,即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哥倫比亞挹注了近1500萬美元(約台幣46500萬元)取得了這部影片的全球發行映演等相關權利。當然,更少人會注意到這是一部「日本電影」,因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背後的持有者是日本的新力集團(SONY,另有一譯為索尼),《功夫》在全球電影市場的收益,成為日本新力集團在2004年度財務報表上極為亮麗的成績單。
因此,如果從電影商業運作的模式來看,《功夫》絕不是依循著香港電影傳統的發行型態。香港電影雖然在亞洲地區擁有綿密的發行管道,但是迄今仍未建立起足具規模的全球電影發行網絡。我們來看看《功夫》的發行映演運作規模,這部片在香港53家戲院上映;在台灣使用了120多個拷貝,全台62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20054月在美國超過2000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用達1200萬美元。以資金和預算規模來看,傳統的香港電影絕無這樣的商業操作規模,這完完全全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

[承值助教]富國糖衣第三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社會正義與民主

<富國的糖衣>第三章摘要與論述

報告作者:邱薰頡 許慈庭 張家寧


本章的開頭,呼應題目<我六歲的兒子應該找個工作>,作者用兒子提早進入競爭工作環境中的想法和開發中國家大規模的貿易自由化做一個很巧妙的比喻。大部份的人一定認為作者敘述讓兒子越早面對競爭壓力越好是個短視、殘忍的行為,但事實上許多強國不也是如此要求開發中國家嗎?強國灌輸錯誤觀念,讓開發中國家忽略初生產業保護的重要。事實上,弱國應先加強國家內部的科技組織發展,如此才能具備能力地加入各國的競爭行列。這正是本章作者最想要傳達的一個整體概念。
接下來作者針對自由貿易在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提出了實際的分析,舉墨西哥為例。1990年代,墨西哥與美國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1994-2002年間墨西哥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大幅成長。但作者提出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墨西哥早已加入自由貿易的行列,但經濟卻沒有起色,不僅如此墨西哥在進口替代工業化期間(1955-1982)發展的工業也在這段時間內瓦解,工作機會喪失且工資降低,此乃導因於薪資較高製造業的消失。另外,在2002年後數據顯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帶來增加美國市場出口的正面效應也漸漸趨緩,平均每人所得成長率甚至已比進口替代期間更低。貿易自由化也造成政府預算壓力增加,因為降低關稅使得政府失去一項重要收入來源,而此時教育、保健、福利政策和實體基礎建設等就會被犧牲。綜合多項例子和理論,作者大膽的做出結論,對開發中國加來說,自由貿易絕對無效。
究竟自由貿易經濟學者的理論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在本章中介紹 HOS理論(HOS理論是赫克舍歐林薩繆爾森理論,是經濟學的一種理論,完美要素是這個理論要成立所必須符合的假設),並點出其犯下的錯誤。
何謂 HOS理論?根據自由貿易理論,每個國家都有某些產品的比較優勢,也就是比其他國家更擅長生產某些東西。而HOS理論的基礎是在生產要素之上,也就是一個國家較為密集利用他們較富足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就是他們比較優勢的所在。而各個國家間藉由貿易增加,交換各自相對優勢的商品,就能達到最完美的狀態。但問題是這必須假設生產要素能在經濟活動間自由移轉,也就是所謂的完美要素移動性。但實際情況上卻是不可能的,要素間通常不會是通用的,鋼鐵廠的機器和技術工人不可能無須耗費成本地變成可以組裝電腦的生產要素。(鋼鐵廠不是在表達hos的中心主旨,而是在說明要素不可能完美的移轉)此時,不對等的關係就會形成,贏家和輸家便會出現。自由貿易學者對此並不否認,他們提出補償機制(當贏家的收穫超過輸家的損失,便能彌補輸家所有的損失,還能為自己留點報償)試圖為自己的理論扳回一程。但作者又點出補償原則的兩大問題。第一,貿易自由化中贏家的收穫不一定會超過輸家的損失,這表示自由貿易並不一定帶來整體利益。第二點更為重要,因為補償機制並非透過市場機制自動建立,或許在已開發中國家有良好的福利制度提供失業津貼、健保、教育、再培訓等協助,但在開發中國家這樣的機制常常不存在,這只會導致窮的人更窮,利益分配更加不平均。作者認為開發中國家不應追求短期運用既有資源的效率,而是著眼於長期的經濟發展。

壞薩瑪利亞人
表面上看到富裕國家施行自由貿易,帶來繁榮的經濟,實際上,這些國家只在國內生產者做好準備時,才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此漸進式的過程,讓生產者有足夠時間脫離保護政策,做好產業轉型,或是精進自己的產業技術,而能夠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貿易自由化是經濟發展的「果」,而非「因」。
反觀開發中國家,在1980年代已開發國家大量傾銷「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概念,使開發中國家尚未具競爭力的產業猛然得接受全球市場強大的競爭壓力,面對一個獅子般的全球市場,窮國產業如幼羚般措手不及,加上失去保護政策的防備線,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瞬間崩潰,人民所得低落,嚴重限制他們決定未來發展的空間。
富裕國家以方法使得窮國加入全球市場,而這些全球經濟規則卻是由富裕國家所積極塑造出來的。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受到「邪惡三位一體」—IMF,World Bank,WTO—的經濟規範,其選擇方案受到侷限;更深層地看,這些多邊組織很大程度上受到富國掌控。總體而言,從別人困境中攫取好處的「壞薩瑪利亞人」,罔顧自身經濟興起的過程,利用政策讓開發中國家難以與其匹敵。

國際貿易體制和它令人不滿的原因
富國在1970年代晚期仍願意讓窮國採用保護和補助措施,但到了1980年代,富國對於窮國開明的政策開始變了調。以美國最為明顯:1986年時值GATT烏拉圭談判展開之際,雷根總統「在此協議之下,他們會完全開放市場,對待美國產品的態度視如己出」的言論,表面上提升窮國經濟體到一個平等的貿易網絡,實際上有許多政策極端偏頗富國,並未替雙方利益著想。(如下面談到關稅的調整、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協議便是)
結果,世界貿易組織於這波政策大轉變的浪潮中建立。表面上,WTO建立一個「平等競技場」,要求每個會員國以相同競賽規則競賽,但實質上,「單一認諾」原則—每個會員國不得挑選其願意簽署的協議,必須遵守相同規則—的簽署,使得開發中國家暴露在一個非平等的競技場之下。
首先,不平等表現在窮國對富國的貿易來往上。即使富國平均保護程度低,卻不成比例地對其他窮國也有的出口產品提供保護,特別是服裝和紡織業。這表示貧窮國家出口到富國市場時,面臨的關稅會比其他富國高。
其次是關稅調整對原先經濟體的改變。開發中國家因原有關稅率較高,以致降低關稅到貿易組織規定標準時,對國家經濟的衝擊力道是尤其大的。例如:在WTO協議達成後,印度的平均關稅率由百分之七十一,削減到百分之三十二,一個以前值171美金的進口品,消費者只消支付132美金就可買到,國家的整體收入陡然下降(假設消費習慣不因進口商品價格調降而改變,若消費者用較少的錢買東西,則國民年收入盈餘應是增加的,連帶的是GDP的成長;但事實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會因貨物價格而改變,那麼GDP的成長幅度就不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改變,即消費者用比較少的錢買東西對國家整體收入的衝擊變化不大。相比之下,國家對進口商品所課的稅明顯減少,財政收入顯著降低,衝擊力尤其大);反觀美國平均關稅從百分之七削減到百分之三,降幅微弱到不足以改變消費者的活動。(有一個另外的問題,美國的關稅課那麼少,那美國的收入是從哪來?稅收細項相當多,但主要收入來源應是軍火)單一認諾原則對富國與弱國整體稅收調動有不成比例的衝擊。
此外,「競技場平等化」在某些領域只獨厚富國,最重要的例子便是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協議,加強專利和其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所有富有國家,特別是美國,重金資助基礎研發,以便增加相關產業得競爭力,但開發中國家並沒有什麼基礎研究,因而無緣運用這個領域的補助。當產業的競爭力愈差愈大,專利的賣方是這些富有國家,買方卻是政經地位漂泊的開發中國家,一切相關協議與補助擴大富國與窮國的經濟落差,更防止窮國利用過去曾有效促進自身經濟成長的貿易工具和產業政策重振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為農業犧牲工業嗎?
富裕國家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建立了一個更加偏袒已開發國家的新貿易體制。但「壞薩瑪利亞人」的富裕國家並不滿於此,進一步要求開發中經濟體朝向更加自由化,其作法則是要求這些國家必須取消對外資的控制,承諾在3年後取消外貿權審批制度。同時承諾,在加入後3年內,目前享有部份進口權的外資企業將逐步享有完全的貿易權和大幅降低工業關稅。在二零零一年正式提出的「非農業市場準入方案」(NAMA)即是著重於要求開發中國家降低工業關稅。若富裕國家在NAMA談判中達成目的,其可能的結果是,開發中經濟體關稅上限,由目前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七十的水準,降至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這是不平等條約以來,從未見過的水準,當時弱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剝奪,不得不制定非常低的統一關稅稅率,通常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
為回報開發中國家削減工業關稅,富國允諾將會降低本身的農業關稅和補助,以便窮國增加農業出口。兩方對條件未達共識,談判陷入僵局,但許多人認為,這種「工業交換農業」的形態會是未來的走向。
富裕國家聲稱這是雙贏的局面。但從短期來看,富國進一步開放農業市場只有少數開發中國家受惠,因為許多開發中國家其實是淨農業輸入國,內需都不足,何以外銷。如果他們剛好進口這些富裕國家大量補助的農產品,甚至可能因而受害,因為補貼取消之後,這些開發中國家得為進口農產品付出更高的代價。
整體來看,主要受益者為富有的農業大國(美加澳紐)。已開發國家並不會保護窮國輸出的許多農產品(咖啡、茶、可可),純粹因為他們國內沒有任何要保護的生產者。因此,降低保護和補貼的領域集中在小麥、牛肉和乳製品等農產品,但只有兩個開發中國家(巴西和阿根廷)是這些產品的主要輸出國。富國普遍認為農業自由化有助於開發中國家的貧農,其實是誤導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這些號稱農業自由化幫助窮國發展的人士,往往忽視窮國必須作出一些讓步的事實。而這些讓步(降低工業關稅、放棄對外國投資的控制和放寬智慧財產權),長遠來看,反而會使他們的經濟發展更加困難。如果開發中國家唯有放棄促進新建工業,才能換取富國農業自由化,這種代價是不值得的。
有鑒於此,對開發中國家而言,農業雖然出口越多越好,但也必須保障這些國家可以運用足夠的關稅保護、出口補助政策和對外國投資規範來提振初生產業,來促進本身的經濟發展。

更多貿易,更少意識形態
現在的南韓比北韓富有,主因是,當北韓死守自己自足的教條時,南韓卻積極與外國作生意,吸取外國科技。經濟發展和獲取及熟練先進科技息息相關,而貿易是其中的橋梁。但是,這並非表示自由貿易是最佳的手段。南韓的例子顯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不需要自由貿易。它成功的秘訣在於,審慎配合保護政策貿易開放政策,保護範圍經常改變,當原有的初生產業變得具有國際競爭力時,就轉向保護新的初生產業。富國世界在推動農業自由化時,不應該像現在這樣,要求開發中國家進一步限制提振初生產業的工具。

[承值助教]富國糖衣第二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社會正義與民主
《富國的糖衣》第二章:丹尼爾‧狄福的雙重人生──富國如何致富?

報告作者:林庭瑋 王韶靖李宜庭

  要知道本章節在敘述什麼,首先必須了解標題:丹尼爾‧迪福是誰?丹尼爾‧狄福不只是《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還以政府間諜的身分過著雙重的生活,但本章重點不在介紹他,而是與他相關的經濟決策及《英國商業計畫》一書等。
《英國商業計畫》對都鐸產業政策有透徹的見解,狄福介紹亨利七世和伊莉莎白一世是如何以保護主義、補貼、分配壟斷權、政府贊助產業間諜活動和其他政府干預的手法,來發展英國的羊毛製造業。羊毛製造業在當時的歐洲是一種高科技產業,英國在都鐸時期之前經濟相當落後,只能依賴出口原毛來資助進口商,而羊毛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低地國(今日的比利時和荷蘭,特別是在佛蘭德地區的布魯日、根特和伊魯雷斯等城市),儘管英國出口原毛賺取合理的利潤,和羊毛製造業國家相比實在很微小。有遠見的亨利七世想要扭轉「凡能做其他人不能做的事就能賺取更多利潤」的競爭法則,他的做法包括尋找適合羊毛製造的地點、提高原毛出口稅,甚至短暫的禁止其出口、鼓勵在家鄉從事初級原毛加工等,另外,當他確認英國產業能夠處理羊毛加工數量之後,提高原毛出口關稅,然後當英國明顯沒有能力處理所有生產的原毛時再取消原毛出口禁令,如此可以確保英國產生的羊毛發揮最大的效益。在實施「進口替代產業化政策」大約一百年後,英國已有足夠的加工能力可以全面禁止原毛出口,且低地國競爭生產商因失去原料來源而面臨破產。此計畫打破資本主義的資本神話,資本主義認為英國之所以經濟蓬勃是因為實施資本主義,但事實上十六世紀的英國只是羊毛原料提供者,且當時市場機制一致認為英國可有效率生產羊毛且應該持續維持羊毛生產而非加工,若不是政府的保護與補貼政策,今天的英國很難轉型為最重要的製造國。
書中接著提到沃波爾──英國第一位首相,他一上任便推動政策改革,在他之前英國政府政策旨在透過殖民和貿易創造政府稅收,相反地,沃波爾刻意推廣製造業,立法保護英國製造業者免於外國競爭、補貼並鼓勵出口,增加外國製成品的進口關稅、減少用以生產的原物料關稅,同時管控製成品品質維護市場聲譽,這些政策和二戰後經濟起飛的東亞奇蹟所採取的政策類似。但關稅非英國唯一利器,他同時禁止殖民地發展先進製造業,也禁止從殖民地出口會與本國競爭的商品。
書中接著提到,李嘉圖提出相對優勢理論,正如我們高中所學,當每個國家生產相對效率最高的商品,市場即可達成最高的利益。例如,假設A店一天可以生產5枝鉛筆和3塊橡皮擦,B店一天可以生產11枝鉛筆和4塊橡皮擦,當A國全力生產橡皮擦和B國全力生產鉛筆時,兩國會達到最高的產能,以上為李嘉圖提供的簡單但有力的工具證明自由貿易對每一個國家都有利。其理論在狹隘的範圍內正確,它只指出了國家如果坦然接受目前的技術水平轉向從事本身相對較擅長的事情較有利,但當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經濟,追求更先進技術時,這理論就失敗了(例如,根據此理論,英國應該提供羊毛原料,讓低地國來加工,但英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違背自由貿易,才提升為產業製造者)。因為技術落後的生產者在學習期間需要接受保護,以免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摧殘,也許國家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但若想發展先進產業這不可或缺。今日英國工業發展到達一定程度,占有經濟優勢,因而提出自由貿易理論,這無非是欺壓落後國家。
  敘述完英國貿易歷史後,作者接著提到的是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演變與競爭。作為殖民母國,英國對美國經濟施行強力的控制政策,如前所述,除限制美國能製造的工業產品,亦不允許其用高關稅保護新興產業。對於英國的政策,有人持負面看法,認為其限制了美國的經濟壯大;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相信英國政策是為幫助美國而立,雖非直接助其壯大,但能消極防止美國經濟往錯誤之路邁進。例如,有自由市場經濟之父美譽的亞當‧斯密,於其巨作《國富論》中即曾經提到,阻擋歐洲製成品進口將妨礙並堵塞美國往成為真正富有、偉大的國家發展。之後此論點甚得到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吉恩─巴仆底思‧賽伊回響,「美國應像波蘭,倚賴農業忘記製造業。」
  為何自由主義學者如此批判呢?自由主義並不將累積黃金等同於國家財富的增加,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尤其工業化、分工、資本累積水平,才是真正衡量一國「富有」的真正指標。在當時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裡,每個國家都是環環相扣的,唯有自由發展的國際貿易、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才能增進貿易雙方的國內經濟成長。
  在浩大的自由主義浪潮下,公然反對亞當‧斯密,領導保護關稅政策的正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他向國會提出製造業主題報告──「保護初生產業」以抵擋外來競爭並使之逐漸壯大,其系列措施包括保護關稅、進口禁令、獎金津貼、重要原物料出口禁令等。此論點是由漢密爾頓第一個將之理論化並命名,之後李斯特亦曾進一步闡述此理論,啟發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案。然而,當時的美國國會並未接納報告中多少建議,主因是南方農場主人把持了政局,只希望用出口農產品所賺取之利益換取最低價格且高品質之歐洲製成品。漢密爾頓下臺後,該政策出現被採納曙光:一八一二年英美戰爭爆發,美國開始調升關稅,新產業得以自由發展;戰後新企業家更期待高關稅保護,一八二0年漢密爾頓方案被穩固確立,一直到二戰結束。漢密爾頓不僅促使美國產業發展,還設立了政府債券市場和推動銀行體系建立,被稱為「創造現代美國的推手」。
  接著,作者以不同觀點提出對南北戰爭的解釋。之後的三十年裡,關稅不斷造成美國政局緊張,南北方關稅高低的歧見終於讓衝突以暴力解決,即林肯任內的南北戰爭。林肯是輝格黨的亨利‧克雷麾下得力助手;輝格黨是美國在傑克森式民主時代(十九世紀中)的政黨,主要經濟政策立場是頌揚克雷的「美國體系」,反對民主黨為維持共和政體穩定而遵循傳統農業。林肯和克雷均來自西部,是不折不扣的貿易保護主義者,克雷主張建立「美國體系」以保護初生產業並投資基本設施,他想說服當時無太多工業的傳統西部與北部各州聯合已爭取聯邦政府投資,但西部各州一直都與自由貿易派的南方各州結盟,此舉無疾而終。十九世紀的美國正不斷工業化,共和黨因此提出了新的經濟方案:結合輝格黨美國體系及免費分配西部各州渴望的公有土地。公地放領受到南方地主強烈阻撓,因其認為這終將導致土地改革。
  事實上,貿易政策爭執可能對南北戰爭影響甚過廢奴衝突。廢奴主義並非北方主流,林肯解放黑奴的動作在歷史學家解讀下,更可能是為贏得戰爭而非道德本身。林肯競選期間,共和黨中仍有主張自由貿易者;但林肯當選後仍以內戰支出為由提高關稅至迄今美國的最高等級,直至一戰為止。之後美國的關稅不斷變動,民主黨安德伍德關稅法案將之調降,共和黨重掌政權時又將之調升;而大蕭條開始後,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則將關稅調的更高。十九世紀到二0年代,美國是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有經濟學家認為是保護政策所致,雖有反駁聲浪言天然資源是其原因,但綜觀許多資源匱乏的國家,不難發現他們也能在貿易保護屏障下迅速成長。二戰後已具產業優勢的美國才終於投靠自由貿易,但仍會在必要時機採取非關稅保護主義措施,如公共研發資金等。
從前面已提到內容,我們看到富國是如何藉由保護主義發展自己的經濟,並以協助貧困國家發展經濟之名,將自由貿易的「枷鎖」強套至貧國之上,使貧國無法藉關稅等措施保護自己國家初生工業的弱勢產品,經濟亦因而停滯不前。其實原本一個國家適度保護自己的產業,本就是天經地義的,畢竟等產業技術漸漸成熟茁壯之後,不僅為國內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收入,也讓國際上的消費者有了更多樣性的選擇,而英美等國亦分別以此道使其經濟突飛猛進,躍升為世界經濟強權。
唯在維護本國既得利益的前提之下,所謂善意和美德,似乎不存在國與國的互動間。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英美兩國是如何採取強硬的手段,迫使一些原本已比自己弱小的國家開放自由貿易,將他們還在茁壯尚未成熟的技術暴露在其他先進國家已成熟發展的產品威脅之下。如此一來,多數初生產業難逃夭折命運,而坐享保護主義果實的富國亦能確保自己能壟斷市場,避免他國循相同模式發展成足以與自己抗衡的競爭對手。說穿了自由貿易已變成是富國從中坐收好處,變相剝奪貧國發展較高價值產業的權利,並令貧國扛起自由貿易黑暗面的沉重十字架。這雖看來不公,卻又似是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必然走向的趨勢,富益富、貧益貧的結果,似乎早已注定成為所有經濟發展套路引領而至的唯一終點。
過於強勢的經濟霸權,可能會成為牽引國際財經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若該國對於自身利益的維護不遺餘力,甚或對發展中的國家無太多「同情心」,則可能造成一種專制,一種全天下唯我命是從的絕對獨裁。如此一來,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將全繫於少數強國的一念之間,也許只為既得利益者多幾個百分點的營利,數個國家的初生產業便會面臨傾覆。而除了關稅之外,富國強大的國力對於本國第一級產業等獲利較低的產業進行補貼與保護,更會益發惡化貧國的經濟,致使他們不僅獲益較高的工業未及茁壯便已夭折,連仰仗以維生的農林漁牧等低獲益產業,都需得面迎富國大量而低價的傾銷競爭。再者,在全球通膨的壓力下,面迎自由貿易全面開放的衝擊,貧國百姓想必更加民不聊生。而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立,不但未為此現象帶來舒緩,反而更成為了大國名正言順地箝制貧國發展的利器。簡言之,在自由貿易的外衣下,諸多富國幾乎是以協助之名,行霸凌貧國之實。
若要為諸多貧國討回公道,或至少為那些為求發展而掙扎的國家人民爭取些許福利,也許只能企盼那些一跺腳全球亂顫的富國巨亨們良心有所覺知,願讓貧國至少維持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以改善其社會福利和生活品質。儘管要世界人人皆得平等生活待遇不啻是癡人說夢,但至少希望能讓地球村一些生活在溼冷晦暗角落的人民,能得見一絲明天會更好的,發展的曙光。

[承值助教]富國糖衣第一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社會正義與民主

<富國的糖衣>第一章心得報告

報告作者:李俊德 林庭均 林昶廷

在本章節的一開頭,作者以日本汽車發展的歷史為腳本做了一個寓言,描述在一九五零年代時,日本還只是一個三流的工業國家,但是有著政府的全力支持,運用高關稅等保護措施,動用中央銀行的資金,扶持豐田汽車的發展,現在,日本汽車已經在國際間取得認同,甚至和法國葡萄酒、蘇格蘭鮭魚一樣,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豐田汽車的凌志LEXUS,在美國記者佛里曼的宣傳之下,甚至成為今日全球化的象徵符號之一。在佛里曼的《凌志與橄欖樹》這本書中,他大力宣傳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正統經濟理論,甚至宣稱:所有國家都必須跟上全球化的腳步,採用自由貿易的措施,才能晉身成功與繁榮的國家。然而,諷刺的是,當初凌志汽車的原公司,也就是豐田汽車的興起,幾乎完全是依靠政府的介入扶持,也就是建立在保護主義上,而非佛里曼大力鼓吹,認為是唯一成功道路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接下來,作者開始闡述「全球化的官方歷史」,如同我們過去中學時期從社會課本學到的一樣,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同時興起於英國,這樣的自由放任的思想,讓每個人能得到對自己最有力的物資,也是因為國內資源能夠自由流動,促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幫助英國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締造大英帝國,而其他國家紛紛起而效尤,讓當時的全球經濟空前繁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自由貿易主義一度被拋棄,各國紛紛再度採取關稅壁壘和保護政策,在擁護全球化的歷史學家眼中,正是這樣的保護政策和法西斯主義等極權結合,使得經濟環境更加惡化,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自由貿易的擁護者由此推證:只有全球化的自由開放政策能讓國家經濟繁榮,保護主義和干預主義只會干擾經濟的正常流動。
但是,當我們重新回顧英國與中國的鴉片戰爭,我們可以看見,英國為了抵銷從中國輸入茶葉的貿易逆差,以軍事力量強勢的打開中國的市場,強迫中國同意鴉片的進口與合法販售,由此可見,英國並沒有完全抱持著自由貿易的思想。事實上,英國是對於自身的產業與貿易採取保護主義,但是卻以武力強勢開拓市場,要求其他國家採取開放政策,方便英國進行貿易。這樣的行為,其實現在仍然存在於國際之間。美國、英國、法國等高度發展的經濟強國,挾持著自己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作者稱為邪惡三位一體的手段,操縱其他弱國的經濟與關稅政策,要求他國對外採取開放態度,在國內卻用保護政策與高關稅保護國內的產業,編織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的美麗謊言,卻是讓開發中國家與未開發國家吞下一顆顆毒藥,卻有口難言,無能為力。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點出,究竟世界上是哪些人在操縱世界經濟呢?答案非常明顯,掌控權都操在富國手中。已開發的富有國家透過邪惡三位一體,也就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三個組織來控制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原先,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設立,是為了向在國際收支上陷入困難的國家提供貸款,減少赤字,以免引發通貨緊縮,造成全球金融環境的動盪;而世界銀行的成立目的,則是提供戰後的歐洲國家和後殖民社會基金,進行如橋梁、道路等基本建設的發展計畫。
這些機構成立的目的看起來都很良善,但是為甚麼作者會將他們列入所謂邪惡三位一體呢?因為這些機構可以以貸款為條件,干預其他任何會影響經濟表現的領域,向借貸國家提出附加的要求,甚至影響這些國家的內政,諸如要求民主、政府權力下放、中央銀行的獨立等等問題。
更糟糕的是,富有國家甚至會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等機構向貧國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採取對富有國有利的經濟、貿易政策,操縱貧窮國家的內政發展。至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飽受批評,許多人認為他只是迫使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的工具,甚至是使跨國企業牟取更多利益的手段。事實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也曾經預期會為台灣帶來繁榮的前景,然而,就目前來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沒有幫助台灣的經濟提升,反而開始衰退,難以振作,本地的農產品也受到威脅,只好轉向觀光化或精緻化發展,否則面對外國大量生產的低成本競爭,幾乎沒有競爭力,只好一一休耕。
在本書的一個章節,作者就向我們展示了過去我們熟知的全球化神話以及自由貿易的美夢,在我過去從小學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也是將全球化視為交通以及通訊科技進步下無可避免的趨勢,並且熱切的鼓勵我們”從現在開始做好準備,迎向未來全球化時代的挑戰”,但是,作者用了歷史以及近代國際政治的種種真相告訴我們,讓這些國家變得富有的原因,不是這些國家雖吹捧甚至信奉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而是保護主義。所謂自由市場、開放政策,只是富有國家誘使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的手段而已,並不是世界潮流無法逆轉的走向,事實上,我們有權利主張、要求不同的經濟政策。

問題討論與回答

Q1:如果Lexus汽車的發展史就如同書上所說的,是透過日本蓄意保護才發展起來的,那為什麼台灣的裕隆汽車長期以來也接受政府的保護,卻並沒有發展到如Lexus汽車般的規模,甚至連一顆引擎都做不出來?
A:日本在發展汽車產業時,對汽車產業進行的關稅等貿易障礙保護絕對是想發展汽車產業必要的一部分(其實想發展任何新興產業在一開始時都需要政府的保護),但是他們的發展能超越台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汽車產業雖然在保護下還是不斷地精進自己的造車技術,不僅學習別人的技術也研發自己的技術,如現在豐田汽車全球頂尖的油電混合技術即是一個例子,但是反觀台灣的裕隆,其實長期以來都是幫外來的工廠像是Nissan等代工,只會做別人告訴你要做什麼的事情,並沒有自己更進一步的去想、去研發屬於自己的技術,因此自然在造車工藝上遠遠落後日本,但是在這方面我想到近來已經有了改善,至少裕隆在去年推出了自主汽車品牌Luxgen,已經開始嘗試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東西,再者,現在台灣政府對國內的汽車產業的保護仍是不遺餘力,汽車關稅仍然頗高,外國車來到台灣價格大概都翻了一倍,因此我認為如果現在台灣想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汽車產業,仍然是有機會的。

Q2若問說為何當時所謂台灣經濟「奇蹟」可以實現,而現在卻不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當年台灣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狀況,以及國際環境對於台灣主體經濟的影響:
首先,中國政府退守台灣時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以及技術人才,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可以教育後代或是投身產業中,而現在台灣的技術人才隨著工廠,大多向中國大陸流出,而台商在台的持股比例也持續下降,可見資金大量外流,高科技工業缺乏有效運用的資本和人才部分阻礙了台灣目前的經濟成長。
1950年代韓戰爆發,美國開始援助台灣,每年一億美元經援台灣,這筆援助的數目對當時的台灣來說不算少,此舉可以說直接的助長了台灣的經濟。而韓戰以及越戰的緣故,使得國際石油的下降,台灣處於邁向工業化的階段,因此石油的成本降低,相對的台灣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國際局勢給予了台灣一個經濟起飛的良好環境。而反觀近年國際局勢,在全世界實施新自由主義的情況下,經濟狀況始終波動不斷,雖然偶有強勢的局面,但常有拉回的現象,更在最後爆發了金融海嘯的危機,這樣不穩定的環境對於一個長期倚靠貿易的國家而言是個不利的環境。
最後比較政治環境對於市場的影響,今日的台灣可以說是政策積極地朝向自由市場前進,而自由市場所帶來不穩定的問題始終無法讓開發中國家穩定的擁有高成長率,而五六零年代的台灣正處於一個威權的政府體制之下,而這樣的極權系統雖然造成許多台灣人無法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卻也讓台灣人實質上獲得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利益(?)。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耀文助教] 富國的糖衣 序言 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作者張夏準在序言中回憶了他從小在韓國,目睹韓國從非常貧窮的國家進步到現今的科技強國的過程。他用他現在的經濟學知識,下了「發展中國家需要經濟保護政策,才能成長茁壯」的結論。

和韓國一樣,從東亞窮國經過經濟奇蹟而發展的台灣情形是否相似呢?那又是什麼因素,使得起步較早的台灣,現在只能看著韓國的背影興嘆?現在的台灣經濟發展方式,真的到了適合全面自由化的時機了嗎?

請我這一組的同學,將今天討論的心得回應在此篇後面。
有同學反應說貼文一直失敗,有這種情形無法解決的請將心得寄到我的信箱
zechsxie@gmail.com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凌峰助教]富國的糖衣第二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Daniel Defoe的雙面人生,與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發展的過程透漏了怎麼樣的訊息?
開放與管制應該要怎麼樣才能有助於國家發展,就你對文本與討論的心得po文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凌峰助教]富國的糖衣第一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全球化的官方歷史和實際上的距離有多大?
豐田汽車與英國和美國的崛起又告訴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