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承值助教]富國糖衣第一章討論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社會正義與民主

<富國的糖衣>第一章心得報告

報告作者:李俊德 林庭均 林昶廷

在本章節的一開頭,作者以日本汽車發展的歷史為腳本做了一個寓言,描述在一九五零年代時,日本還只是一個三流的工業國家,但是有著政府的全力支持,運用高關稅等保護措施,動用中央銀行的資金,扶持豐田汽車的發展,現在,日本汽車已經在國際間取得認同,甚至和法國葡萄酒、蘇格蘭鮭魚一樣,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豐田汽車的凌志LEXUS,在美國記者佛里曼的宣傳之下,甚至成為今日全球化的象徵符號之一。在佛里曼的《凌志與橄欖樹》這本書中,他大力宣傳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正統經濟理論,甚至宣稱:所有國家都必須跟上全球化的腳步,採用自由貿易的措施,才能晉身成功與繁榮的國家。然而,諷刺的是,當初凌志汽車的原公司,也就是豐田汽車的興起,幾乎完全是依靠政府的介入扶持,也就是建立在保護主義上,而非佛里曼大力鼓吹,認為是唯一成功道路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接下來,作者開始闡述「全球化的官方歷史」,如同我們過去中學時期從社會課本學到的一樣,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同時興起於英國,這樣的自由放任的思想,讓每個人能得到對自己最有力的物資,也是因為國內資源能夠自由流動,促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幫助英國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締造大英帝國,而其他國家紛紛起而效尤,讓當時的全球經濟空前繁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自由貿易主義一度被拋棄,各國紛紛再度採取關稅壁壘和保護政策,在擁護全球化的歷史學家眼中,正是這樣的保護政策和法西斯主義等極權結合,使得經濟環境更加惡化,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自由貿易的擁護者由此推證:只有全球化的自由開放政策能讓國家經濟繁榮,保護主義和干預主義只會干擾經濟的正常流動。
但是,當我們重新回顧英國與中國的鴉片戰爭,我們可以看見,英國為了抵銷從中國輸入茶葉的貿易逆差,以軍事力量強勢的打開中國的市場,強迫中國同意鴉片的進口與合法販售,由此可見,英國並沒有完全抱持著自由貿易的思想。事實上,英國是對於自身的產業與貿易採取保護主義,但是卻以武力強勢開拓市場,要求其他國家採取開放政策,方便英國進行貿易。這樣的行為,其實現在仍然存在於國際之間。美國、英國、法國等高度發展的經濟強國,挾持著自己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作者稱為邪惡三位一體的手段,操縱其他弱國的經濟與關稅政策,要求他國對外採取開放態度,在國內卻用保護政策與高關稅保護國內的產業,編織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的美麗謊言,卻是讓開發中國家與未開發國家吞下一顆顆毒藥,卻有口難言,無能為力。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點出,究竟世界上是哪些人在操縱世界經濟呢?答案非常明顯,掌控權都操在富國手中。已開發的富有國家透過邪惡三位一體,也就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三個組織來控制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原先,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設立,是為了向在國際收支上陷入困難的國家提供貸款,減少赤字,以免引發通貨緊縮,造成全球金融環境的動盪;而世界銀行的成立目的,則是提供戰後的歐洲國家和後殖民社會基金,進行如橋梁、道路等基本建設的發展計畫。
這些機構成立的目的看起來都很良善,但是為甚麼作者會將他們列入所謂邪惡三位一體呢?因為這些機構可以以貸款為條件,干預其他任何會影響經濟表現的領域,向借貸國家提出附加的要求,甚至影響這些國家的內政,諸如要求民主、政府權力下放、中央銀行的獨立等等問題。
更糟糕的是,富有國家甚至會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等機構向貧國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採取對富有國有利的經濟、貿易政策,操縱貧窮國家的內政發展。至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飽受批評,許多人認為他只是迫使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的工具,甚至是使跨國企業牟取更多利益的手段。事實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也曾經預期會為台灣帶來繁榮的前景,然而,就目前來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沒有幫助台灣的經濟提升,反而開始衰退,難以振作,本地的農產品也受到威脅,只好轉向觀光化或精緻化發展,否則面對外國大量生產的低成本競爭,幾乎沒有競爭力,只好一一休耕。
在本書的一個章節,作者就向我們展示了過去我們熟知的全球化神話以及自由貿易的美夢,在我過去從小學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也是將全球化視為交通以及通訊科技進步下無可避免的趨勢,並且熱切的鼓勵我們”從現在開始做好準備,迎向未來全球化時代的挑戰”,但是,作者用了歷史以及近代國際政治的種種真相告訴我們,讓這些國家變得富有的原因,不是這些國家雖吹捧甚至信奉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而是保護主義。所謂自由市場、開放政策,只是富有國家誘使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的手段而已,並不是世界潮流無法逆轉的走向,事實上,我們有權利主張、要求不同的經濟政策。

問題討論與回答

Q1:如果Lexus汽車的發展史就如同書上所說的,是透過日本蓄意保護才發展起來的,那為什麼台灣的裕隆汽車長期以來也接受政府的保護,卻並沒有發展到如Lexus汽車般的規模,甚至連一顆引擎都做不出來?
A:日本在發展汽車產業時,對汽車產業進行的關稅等貿易障礙保護絕對是想發展汽車產業必要的一部分(其實想發展任何新興產業在一開始時都需要政府的保護),但是他們的發展能超越台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汽車產業雖然在保護下還是不斷地精進自己的造車技術,不僅學習別人的技術也研發自己的技術,如現在豐田汽車全球頂尖的油電混合技術即是一個例子,但是反觀台灣的裕隆,其實長期以來都是幫外來的工廠像是Nissan等代工,只會做別人告訴你要做什麼的事情,並沒有自己更進一步的去想、去研發屬於自己的技術,因此自然在造車工藝上遠遠落後日本,但是在這方面我想到近來已經有了改善,至少裕隆在去年推出了自主汽車品牌Luxgen,已經開始嘗試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東西,再者,現在台灣政府對國內的汽車產業的保護仍是不遺餘力,汽車關稅仍然頗高,外國車來到台灣價格大概都翻了一倍,因此我認為如果現在台灣想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汽車產業,仍然是有機會的。

Q2若問說為何當時所謂台灣經濟「奇蹟」可以實現,而現在卻不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當年台灣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狀況,以及國際環境對於台灣主體經濟的影響:
首先,中國政府退守台灣時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以及技術人才,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可以教育後代或是投身產業中,而現在台灣的技術人才隨著工廠,大多向中國大陸流出,而台商在台的持股比例也持續下降,可見資金大量外流,高科技工業缺乏有效運用的資本和人才部分阻礙了台灣目前的經濟成長。
1950年代韓戰爆發,美國開始援助台灣,每年一億美元經援台灣,這筆援助的數目對當時的台灣來說不算少,此舉可以說直接的助長了台灣的經濟。而韓戰以及越戰的緣故,使得國際石油的下降,台灣處於邁向工業化的階段,因此石油的成本降低,相對的台灣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國際局勢給予了台灣一個經濟起飛的良好環境。而反觀近年國際局勢,在全世界實施新自由主義的情況下,經濟狀況始終波動不斷,雖然偶有強勢的局面,但常有拉回的現象,更在最後爆發了金融海嘯的危機,這樣不穩定的環境對於一個長期倚靠貿易的國家而言是個不利的環境。
最後比較政治環境對於市場的影響,今日的台灣可以說是政策積極地朝向自由市場前進,而自由市場所帶來不穩定的問題始終無法讓開發中國家穩定的擁有高成長率,而五六零年代的台灣正處於一個威權的政府體制之下,而這樣的極權系統雖然造成許多台灣人無法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卻也讓台灣人實質上獲得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利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