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忠佑組-社會正義之貧富差距的真相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請12號參與討論的同學把你對於這個組題的想法寫下來吧
這次這個組題的討論是針對一個社會現象
所以比較沒有很確切的組題
我們討論中有提到可能原因、是否有解決辦法等等
都可以是下手的對象
要記得有提到的
理論前後的脈絡要清晰
不要自打嘴巴!!

自述約800~1000
以上

12 意見:

Unknown 提到...

今天的討論中,有人提出面對M型化社會的出現,先不必想太多社會正義低階層發聲的事情,只需要努力往右邊靠,如果成功擠身上流社會,就不需要”社會正義”,若是沒成功的話,再來談成為累積社會反動力量的一份子。
我的想法是,如果是以這種出發點的話,那好像就跟我所認知的”社會正義”有段差距了。當然,以自己為出發點是人的本性,然而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那麼這種上下階層的拔河將沒完沒了。我認為的社會正義,就是以一種”想要別人也過得很好”的心情為出發點;如果大家都只關心自己,上流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將不肯下放資源與權利,而低階層的人也將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屢屢發起反動與,雖然口頭上打著”社會正義”的旗幟,其實卻是為一己之私所抗爭。
社會正義的精神,不是我們自私的口號,而是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關懷與包容,建立更平等更合理的社會。股神巴菲特曾多次在慈善晚會上,倡導世界各地的富豪在死後將所有身後遺產投身於慈善事業,我認為這就是社會正義的真正精神。

在討論中,我也從別人的想法中學到很多。有人提出在我們父母那一輩有能力憑著個人努力奮鬥而向上層階級邁進,是因為當初人們是接近於齊頭式平等,每個人擁有的都差不多,所以之後的發展各憑本事。然而到了我們這輩,上一代所累積的努力成果就成為我們的資本,因此每個人都在不同的起跑點,有人在很前面有人在很後面,各自之後的發展也受到了家族擁有資源的限制,所以階級流動當然就會比較困難。如此一直循環下去,階級社會的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
如果照這樣來看,階級社會是難以避免的。我的看法是,既然無法避免,政府的責任就是適度的平衡機會、資源,如利用收稅制度做某種程度的「劫富濟貧」,而且也要提供管道讓低階層的人有代表可以發聲;這樣就可以稍微平衡貧富差距,社會因此也可以實踐所謂的正義,達到真正的和平。

Unknown 提到...

我是醫一甲19901026的楊曜綸。在這一次的討論中,我們主要針對貧富差距的原因和一些社會現象來做討論。首先,有同學提到貧富差距的原因是來自於社會階級逐漸停止流動。在郭台銘、王永慶那個年代,只要你肯打拼,不管你的最高學歷到哪裡,你都有機會可以闖出一片天。但是,在現在這個世代,大學畢業卻有可能會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想自己創業,那就像老師所說的:「郭台銘會阻擋下一個郭台銘的產生。」因此,社會流動逐漸由那些大企業家所把持。基於人的私心,富者一代傳一代,繼續的壓制想從底下竄升者,如此一來,貧富差距便逐漸的增加。
在這裡,我想對社會現象作進一步的討論。我們在討論時是以賣口香糖的老婆婆為例子,有人說是她命不好,有人說是她年輕時不努力的後果。但是,我的看法是基於人類天生的惻隱之心,我是會對她感到同情的。不管她是種什麼樣的因,而得到現在的果,我覺得社會應該基於正義多對這些人付與關懷。而不是當有新聞報導時,就湧進一場及時雨,而當新聞平息時,那些人卻仍然過著一樣的生活。就我的看法,每個人的需要並不相同,老年人可能需要固定的補助,年輕人可能需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需要突然從天而降的一筆錢財。所謂的社會正義某種程度上或許就像是上一位同學說的「劫富濟貧」,但是方法卻是十分重要的,須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而不是選舉時隨便出來呼個口號就算了。
至於方法,我覺得最完美的狀態就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的狀態。但是以現今的社會,這個狀態太過理想化了。因此,現今的社會可以提供就業機會、補助津貼等等,並且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矯正我們扭曲的價值觀。因為經常聽到有錢人可以花幾萬元買名牌商品、音樂會的票,但是卻不肯花一毛錢在迫切需要的人身上。就算真的有在做公益的,也是鳳毛麟角,有些甚至是為了博取美名也說不定。因此,我覺得要降低貧富差距,可以從以上幾點著手。

Unknown 提到...

19901023 許文晧
我們這次討論的議題主要圍繞在M型社會上,並從學長那邊引出了很多論點和觀念。其實我對社會貧富的差距、以及社會階級流動等等並不是非常了解,但我曾經聽說過有錢人他們利用錢滾錢的方式,讓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以台北市的房地產為例──台北101旁的「信義之星」,基本價是一戶一億,以一個月收入25萬的家庭來說,一億除以25萬,這個家庭需要30年以上不吃不喝的工作才能買下一戶;但在已經擁有大量資產的富戶眼裡,一億的房子只是一個投資用的小棋子而已。
他們可以透過仲介買賣賺取差額,一買一賣可以淨賺好幾十萬、百萬沒有問題,買家再找下一個買家、以更高的價格脫手;在信義之星蓋好之後,附近的房地產可以順勢慢慢漲起來,這個才是建商的真正目的。透過這樣不斷的炒作之後,台北的房價越來越高,讓許多擁有固定收入的家庭根本付不起房租,更別提剛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了。
有很多人因為房地產的飛躍而賺了很多錢,相反的,也有很多人每天努力的工作,僅為了付那巨額的房債。朱學恆說的「房地產綁死人」仔細一想才覺得十分有道理;就算我以後成了醫生,月收入20萬,在陽明附近買一戶三十坪的房子,約要1000萬,也就是五十個月的淨收入,將跑到賣家的手裡,還得付不少的利息。因為實在是貴得不合理,才會有這麼多人都在等,等台北市的房地產在某一天全面崩盤,讓這一盆地的經濟泡沫通通消失。
另外,我個人很嚮往北歐諸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他們每個國民從出生、撫育、教育、工作,至退休、死亡都有各式各樣的補助款和假期,即使失業也有每天三千元新台幣的補助(瑞典、失業一年以上)。儘管他們每個人納的稅佔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但透過這種高稅高福利的制度下,暴富的情形將鮮少出現、每個國民都可以接受到十分良好的照顧,不必為自己的身分、收入擔心,這正所謂的理想國不是嗎?我寧可繳出自己的收入換來一世太平,而非坐擁萬金、卻得天天看著電視上層出不窮的各種醜聞和弊案。

琦的生活雜記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琦的生活雜記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琦的生活雜記 提到...

19901104醫一乙 李慶琦
這次討論的主題,主要是在再探討台灣的貧富差距。以台灣的現況,看到現在世界的趨勢。M型化社會的存在,反映出中產階級的劇烈減少。在討論中同學提出一個造成貧富差距的可能原因,那就是社會階級流動的停滯。學長更提到了一個靠讀書而翻身的末代例子—前總統陳水扁。而如同郭台銘、王永慶,那種白手起家而可成為台灣首富的例子也將不復存在。就算現在的人才並不比當年遜色,但現在的社會現況已不允許這些人的存在。其實,我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人,這些現象會讓我覺得就算努力也不一定會得到該有的報酬。社會制度的不完備,政府偏向大財團,說難聽一點,也就是官商勾結,這些不公不義的現象,才會造成那些財團繳稅的百分比,竟遠遠低於一般老百姓。其實在討論中,有位同學提到,這些現象都是必然的,我們無法改變,因此我們只能努力朝向M型化社會有錢的那端。我不太認同他的觀點,因為若是那樣,只是姑息社會的不公不義,兒女力讓自己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員罷了。在我看來,現今社會演變至此,就是這種想法使我們思想僵化,如同海市蜃樓般使我們相信自己絕對有成功致富的一天。或許有人真能成功,但大多數人都是受害者,而過完失敗又悲慘的一生。
記得上課時老師講到他的一個美國研究生,拿到博士學位後竟然是整個家族聚在一起慶祝。老師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美國階級流動的難度。如同中國古代社會的世家大族,在朝為官之人可以蔽蔭子孫,世世代代都能當官,而老百姓毫無翻身的空間,難道這樣的世界又要來臨了嗎?而且是以更大的規模出現。當人們失去希望,思想往往會停滯,因為再努力也是徒勞的。當我們達到M型社會的極致,人類還有進步的空間嗎?這會不會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呢?所以在此,我們才要討論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或許短期內無法找到解決之道,但如同學長講的,我們可以以芬蘭、瑞典這些社會福利制度完備的北歐國家做為借鏡,知識分子共同努力,做我們能做的,才是最有意義的。

廖虹雯 提到...

我是19901024醫一甲廖虹雯
貧富差距並非近年來才浮現的問題。在歷史洪流之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帝國還是邦聯,無論是極權還是民主,貧富差距一定會在每一個社會之中存在,只是程度的輕重之分。唐代的杜甫就已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般令人辛酸的景況;啟蒙運動時代,隨著法國大革命的暴發,有多少作家是圍繞著貧富階級的對立而寫下令人動容的長篇小說?或許有人提出另一種意見,認為完全的共產主義便能解決如此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那只是變相的貧富差距:政府砸錢在軍事用途上,官員盡情貪污享受,留給人民的是無限的苦難與均貧。
身處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我們的消費、生活、思考都已被資本主義的思維深深影響著,許多事情都是以利益的角度思考。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固然告訴我們,當每個人都追求自我的利益,社會總和就能達到最大值,這是資本主義最原始的初衷。但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已經被扭曲變形了。為什麼呢?我想這就是人性,最深的人性,因為有還要更多,因為有錢便有權力,有權力就有欲望,循環不已,所以用盡各種手段使自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鞏固不移,甚至是排擠到他人的權益也在所不惜。因此,所謂的公德心,同理心都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我如何利用這些錢賺更多的錢」,卻忽略了該有的社會責任。整個社會流於膚淺的金錢追逐遊戲,令人作嘔。
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社會風氣漸趨沉淪。在這樣的情形下,社會力量需要經過恰當的整合與表現,才能被大眾傾聽,才能迫使那些既得利益者去思考自己的責任,去思考在他追求財富的過程之中的正當性。由下層階級發動的革命與暴力運動,甚至是戰爭,我想那是大家不願見到的。因此,由知識分子帶頭而起,組織各式問題,並提出解答與想法,讓社會力量得以展現,才能使目前的社會現況走向一個較好的發展與未來。

登原 提到...

我是19901015醫一甲的侯登原
有關社會正義,這禮拜談論的主題是關於貧富差距和財產福利分配等問題。首先從現象切入,大家說現今的趨勢是M型,中產階級消失而往兩側靠攏,我想是因為這樣:生活條件較以往改善,平均所得提高、物價上升,但一般民眾的薪資所得並未有相稱的調整改變,資本家藉此獲利,使得以往有餘裕的中產階級變得跟普通僅能糊口的人一樣,在生存的底線邊緣徘徊,由此可知,薪資結構的調整是需要被注重且斟酌的焦點,從這裡下手不僅不用擔心下層階級的聲音不足,因為其主要是藉由中產發聲帶動運行,然後順勢惠於苦貧的民眾。再來就是常常聽見的房價問題,房價隨著時間上漲是一定的,對台北而言,由於捷運的設立、都市機能的開發、大環境的改變如原物料上漲等,但最嚴重且最不合理的原因是投資客和財團的炒作,豪宅地價得哄抬連帶影響周圍住屋的價格上揚,我們可以想像一間價值500萬的房子賣到6.700萬,在不得不買的情況下,最後得利的是那些搶得先機的人,貧富因於此而更加有差距。但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是為何他們會搶得先機?為何淪落到買不起房子的人不是他們?撇開他們擁有的固有資本不談,是不是有什麼值得探討甚至是反省的地方?
談到社會正義,執行正義福利的政府也是需要被檢視的一方,包括其組織結構、頃聽民意的機制、對於貧富差距所應採取的立場及政策等,這方面有許多國外的例子可供參借,例如一些高福利社會的國家。除了切身體會到不公義發聲的大眾之外,政府應該適時提出方向,導正偏頗狂奔的資本浪潮而去維持一個基本的均衡,能照顧弱勢又不影響大眾及社會的進步提升,因為資本主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社會主義是共享社會的藍圖,面對經濟發展狂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甚或演繹出另一套更適合的理論,都是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所該竭力盡心的課題。

Yu-Tang 提到...

醫一甲 19901011 侯昱堂
「貧富差距8.2倍」這樣子的一個論述,有人覺得很可怕,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將兩個極端值相比,不足以代表整個狀況。那我自己呢?該怎麼去審視這樣一個數據?
根據我個人對台灣社會﹝或說是媒體為我建構的世界﹞的觀察、感覺,我是確確實實的感覺到貧富差距的擴大。與早年相比,大學文憑代表的價值以無法同日而語,「肯努力打拼就能成功賺錢」這種觀念早已不復見。為何明明GDP年年都在成長,但一般民眾的薪資所得卻不增反跌?
這樣子的現象,很大部分是歸咎於現今地球上多數國家採行的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全球化,即是「自由貿易」的擴張,「自由貿易」名為自由,其發展至今,本質卻變成是「不平等貿易」。這樣子的遊戲規則之下,對內,一個國家內部M型化,中產階級消失;對外,擁有廉價勞工優勢的開發中國家「搶走」以開發國人們的工作,甚至有財團為累積資本,而壓榨勞工,「血汗工廠」一詞於是出現。如果說” Justice means giving people what they deserve.”在這樣一個扭曲的世界,社會正義又何在?
然而在台灣,情況又更令人擔憂。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推行,報章媒體推波助瀾,商人則以似是而非之廣告詞推銷全球化,好似只有完全的接納並進入全球化體系台灣未來才是一片光明。一般民眾對「全球化」之概念也不甚了解,若有反對人士將被扣上鎖國的大帽子….
身為一個大一生,我確實看到了社會上的不公不義。但如果問我應該如何解決,我只能粗淺的說我贊成更多的社會福利政策,調高富人的稅收,將一部分的財富再分配,使在資本主義下充分使用的資源能夠更公平的被享有,進而讓正義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被實現。

Unknown 提到...

我是醫一乙19901099郭毅昕,第一次討論因故不克參加,在大致看了同學的討論後,也發表一下對這次討論主題的看法以及對上課內容的回顧。
  怎麼樣的社會制度、政治體制能替人類帶來幸福、安定,一直是人類長久以來探討的問題,因此各種學說並起,在古早年代時因著文明文化各自鼎立,但在近代隨著世界的劇變,全球化的浪潮,各國競相採取主流自由市場體制,也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效應。縱觀這些時代,其共通點就是接存在著階級,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政治實權、抑或經濟實力等等,似乎這是人類難以克服的課題,要真平等、真和平,恐怕非簡單就能達成,(極左似乎雖然能解決經濟階級,但卻也失去了自由,淪為另一種奴隸階層,但不是這次要探討的範圍);在近期,相信全球化的國家的經濟階級不斷分化並且擴大,其帶來的影響恐將涵蓋其他領域如社會地位等,在極其重視金錢的這個時代,經濟實力似乎就等同於一個人的社會價值,這雖然及其扭曲卻是殘酷且現實的,因此經濟帶來的影響力決不能等閒視之。
  台灣是個海島,又位處海上交通樞紐,從歷史看來一直視個靠貿易維生的島嶼,在全球化的席捲下,更是自自然然就劃入了全球市場中的一環,命運無可避免的也必須跟著「全球化」,全球化並非無優點,它創造了繁榮的表徵,各國經濟實力不斷成長,其間也得以分工合作,但背後隱藏的危機不可輕忽。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證實了全球化的隱憂,短期間內全世界接受重創,各地失業率暴增,社會普遍不穩定,反而是封閉的經濟體系得以倖免,各國窮人增加。我們必須稍停腳步來檢視,窮人增加,其實並不是新事,而是在近二十年來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全國GDP穩定成長的背後,其實是富人愈富,窮人愈窮,中產階級逐漸沒落。如此利少行為怎麼可能被人民接受?真正勞苦的人卻得不到生活保障,操縱金融的人反而得以中飽私囊,這明顯違反的社會正義,更別提階級之間財富差距的巨大了。
  究其原因,來自於人們對自由市場的信任,這似乎已經成為正確且不爭的事實,所謂自由市場會正確的平衡供需,並且彈性柔軟的掌握經濟,已經廣為人們接受,但是這隻看不見的手真是如此公正嗎?事實上,由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就可看出,對市場完全的信任,對社經安排的完全服從,造成富人可以輕易控制財流,貧窮人沒有資本,也就沒有主權,淪為富人的壓榨對象;如此這般惡性循環之下,階級無形中在兩極化,擁有財富的人不但擁有金融武器,也可以快速獲得資訊行情,更能將此一優勢傳給下一代;反之窮人則一無所有,只能終生辛苦貧困,如此便愈發鞏固了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隔閡。
  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洪流般的局勢?首要的就是必須認識到,社會給的預設未來並不非常友善,儘管所有的經濟學家、政治制度改革家在創立學說時是秉持著烏托邦般的理念,但我們必須誠實地正視一些事實存在且被合理化,利己而不顧他人的心態,了解到如今的經濟分配,事出必有因,必須仔細探究其中細節,而不是盲目的服從、接受,並對其提出改善之道。

彥婷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彥婷 提到...

我是醫一甲 19901002 陳彥婷
這次的討論中有人對貧富差距的8.22倍計算方式提出質疑,認為以全國最富有的的家庭群組平均與最貧窮家庭群組的平均所得的差額計算出來的貧富差距倍數不能貼切的描述社會現象,我認為此一情形也同樣發生在GDP上。GDP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內部生產出來的財貨與勞務的總價值,可以把總價值分成三塊:企業、政府、受雇者。在台灣受雇者報酬佔GDP的百分比,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而企業盈餘又較上述國家高,所以台灣GDP主要貢獻來源是企業盈餘,因此這次討論的組題「GDP大幅上升,薪資卻呈現負成長,大家努力貢獻的經濟成長,到底跑到哪裡去了?」GDP的上升當然就和一般受雇者的薪資脫勾了,因為錢都被資本家拿去了。
台灣的勞工薪資停滯不前的甚至呈現負成長的原因,我認為國際貿易全球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貿易通常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工薪資)價格趨於一致,在二、三十年前台灣的貿易夥伴多是美、歐、日等,所以台灣的薪資水準明顯增加,但到了現在台灣的貿易夥伴逐漸轉向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以及中國,受對岸工資低廉的影響,台灣勞工的薪水當然就開始停滯。
再來就是有人提出在我們上一輩中人們的起跑點差不多處於齊頭式的平等,因此可以各憑努力向社會上層流動。到了我們這輩每人手上握有的資源不同,因此階級流動就相對困難。我覺得其中政府是促成此一現象的因素之一。像政府曾實施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此條例的主要受惠對象是以高科技為主的資本密集產業。這些科技業享有租稅優惠,使其他傳統產業、服務業等競爭條件不平等。如果說科技業拿高額補貼,又創造比其他產業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GDP還說得過去,但科技產業本來在總就業人口數中就佔得少,且隨著產業外移,以後雇用的人也只會越來越少。因此政府等於是讓資源往少數人身上集中,加速財富的M型化。雖然現在促產條例已落日,但對台灣經濟已經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現在能夠稍稍補救的方法只有政府去除補貼、廢除管制,讓各產業能在公平的環境下各憑本事競爭。然而現在的既得利益者,那些大企業家們顯然不會同意政府實施不利於他們的政策,因此未來這些問題要真的解決有很大的難度。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