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凌峰組]ECFA簽?不簽?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請用自己的話寫
不要抄襲網路上的資料
600字以上
用意見的方式發表
記得可以回應別人的看法
有加分的效果!!

助教凌峰

9 意見:

陳俊年 提到...

陳俊年,ECFA簽不簽?[討論前]

之前一直都不是很了解這個ECFA到底是甚麼,直到上次討論死刑存廢後,決定了這次討論的主題,我才趕緊上網看看有關ECFA的資料。不過看來看去卻也不甚了解,後來也發現ECFA的內容其實並沒有很明確,許多相關細節我國都還必須與對岸當局做進一步的協商與討論。縱然如此,這其中似乎有些端倪可以看出,在ECFA下,中國的資源與產業進入台灣,似乎造福了特定產業也相對地犧牲了某些產業;再來,對岸釋出利多,或許是想要對世界表示台灣與大陸''親密''的關係,就如同一家人一般...,其中用意何在值得探究。

Unknown 提到...

其實一開始不太知道ECFA是甚麼東東,後來上網去查了一下發現,它其實是一個經濟上的條約。簽與不簽都會有很大的問題產生,經濟上的問題很多是一體兩面的,站在簽的人的立場覺得能夠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商機和賺錢機會何樂而不為?但站在不簽的人的立場是:到最後開放的結果是我們台灣自己的資源被別人賺走而自己卻甚麼也沒拿到。

一開始我覺得是要簽的,因為國際化是一個趨勢,我們身在這個世界中無法抵擋這個趨勢,除非我們鎖國,但台灣的資源並不多,一定必須要靠貿易來維持我們的經濟,那勢必就被迫接受國際間的這個趨勢,開放不必然好也不必然壞,我覺得一定要有條件的開放,現在全球化只對大資本家有好處,但應該要多加一些措施保護我們自己的產業。大陸那塊市場是現在大家人人要爭的,我們現在有機會,我想政府也是出於要幫大家爭取商機讓大家都賺錢的想法才想簽,但這不是單一個問題,要從很多的面向去想,究竟最後賺到錢的到底會不會是我們自己的人民還是只是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勞工?只因為台灣公司接了更多訂單而他們的工廠賺了更多錢,但最後工廠都不在台灣。M型化社會已經變成了全球共同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這樣,有大資本的人就可以透過本來的錢獲得更多的錢,然而沒有錢的人,就會越來越窮,誰都沒有犯法,但社會應該要這樣嗎?透過這樣的觀點,那反問自由化的市場到底好不好?如果站在我們台灣自己的立場,我們沒有足夠的大資本和別人競爭,而大的公司也幾乎都是走代工,無法根留台灣,說穿了我們自己本土的產業已經所剩無幾,大部分政府手上的漂亮數字都不是真的人民所賺得的錢,倘若在這樣的狀況下開放,我們拿甚麼去和別人競爭?只會變成資本主義下的弱者而已,但如果遲遲不開放,最後會變成我們原本的那些大公司也接不到訂單,我們的產品在他國沒有競爭力(關稅),最後就賣不出去而滯銷。開放只對某幾種產業帶來利益,但卻必須賠上其他產業的衝擊;但不開放卻對全部的產業都有影響,在這之間到底要怎麼取捨應該是政府應該好好思考的。

在這經濟問題下有太多東西要我們去思考了,沒有勞工的保護、發展自己的產業、讓產業根留台灣都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應該要先把我們自己經濟上的不平均還有一些勞工問題解決再來談開不開放。

Unknown 提到...

我第一次聽到ECFA是在一節跟中國人有關的課程中聽到的,並且得知,有關於東協及東協加三,以後甚至可能發展到與西亞甚至是歐洲會有關聯,所以,我們如果無法把自身納入這個大圈圈裏面,我們出口的產品將會被極大的關稅給限制住,這樣子我們的產品在別的國家會很難賣出去,就算是台灣引以為傲的茶葉與水果也一樣。所以中國提供我們一個方案讓我們可以納入東協加三裡面,那就是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ECFA。所以簽了ECFA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我們被納入東南亞的經濟體系,但是卻讓我們會限於一個很大的麻煩,那就是有些代工的東西變的更容易進口,而且因為人力成本問題,導致那些商品價格應該會比較低,而且有些農產品進口的話也會衝擊到台灣的農業。但是相對的,如果我們不簽的話,我們生產的東西就很難出口,因為只剩下我們有關稅壁壘,所以就算出口了,也會因為太貴而賣不出去。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簽ECFA,就算是這讓很多台灣的代工廠會往海外走,但是我不希望因為不簽ECFA導致更慘痛的代價。但是關於如果企業廠房大量移往海外,導致失業大增這件事情,我認為要移走就移走吧,我認為我們早就該轉型了,我們不應該在追求那種快速大量生產的代工了,我們需要做出屬於台灣的東西,像瑞士有勞力士。一個精緻的台灣的東西行銷全球。但是要從哪裡撥出經費呢?當然就是從有錢人身上挖啦,抽他們重稅,然後拿這些錢去培養這樣的人才,像是鶯歌的陶瓷,只要好好培養,就應該可以行銷全世界,所以我覺得一定要簽ECFA,並且一次改變台灣的經濟結構。

Unknown 提到...

之前在新聞上吵得沸沸揚揚的ECFA,實質上是我們與對岸大陸的貿易關稅協定,其目的與WTO大致相同,以降低彼此之間的關稅,藉以達到商業交流的目的。當然,簽或不簽ECFA,這個議題本身就很有爭議,也在前一陣子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社會上大眾們的熱烈討論。是否要簽ECFA,這牽涉到很大,而且很多的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台灣的產業是否有競爭力。如果說,我們目前在台灣的產業,和當初四小龍崛起時一模一樣,依然是以代工業為主的話,那麼我們將ECFA簽下去,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早已失去當時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時所佔有的最大優勢:勞工便宜。就現今來講,對岸的十三億人口,在勞務的價格上比我們更有優勢。那麼,簽訂ECFA,無疑是將我們的短處暴露出來,使我們被世界的洪流所淹沒。
然而,台灣的產業並非如我上述所述是個純粹以代工為生的國家,我們的產業,正逐漸地從低技術層面、重視勞力的代工業,轉換到高技術層面、以勞心為主的高知識產業。例如近年來逐漸抬頭的生技產業(金車公司所外銷的蝴蝶蘭),以及在台灣不斷進步的造車工藝(去年在米蘭車展所展示的S.T.C.S.雙渦流噴射引擎),都是相當明顯的例子。全球化畢竟是一個主流的趨勢,如果我們不跟隨這個潮流,是必會因為關稅的障礙,影響到貿易之間的順暢度而慢慢被其他國家孤立,進而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所以說,簽ECFA是在所難免,重要的是如何在產業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使自己不被全球淘汰!

CCL 提到...

在社會討論ECFA的議題至今,政府一直以降低關稅增加競爭力為主要訴求.

但是在這裡我想問自己,台灣現在還有甚麼東西能賣給世界?

當然第一個想到都是筆電.可是仔細想想筆電的輸出都是台灣接單中國製造.所以在製造過程中所需要的勞力都是由中國供給,台灣本地的勞工早就沒有工作,所以今年來台灣的GDP雖然有樂觀的數字,可是相對的失業率也是節節高升.回到降低關稅,所以在此看來政府說的降低關稅增加競爭力顯然不是在說筆電代工這個產業,因為本國早已不在製造了.而且中國沿岸的代工廠因為成本逐漸的上揚,所以以鴻海為首的筆電代工廠正慢慢向中國西部移動,找尋更加低廉的工資.從這現象看來,企業找尋的是更低廉的工資,跟零關稅好像根本扯不上邊,所以我不懂政府一直喊的降低關稅與提升國內數一數二的企業競爭力有何幫助?而且從頭到尾對台灣本地的失業人口更沒有直接的幫助.

政府也一直在說因為東協加一的關係導致台灣競爭力下降,可是台灣與東協的產品重疊率並不高,所以實際自東協加一後對國內衝擊的影響並沒有很嚴重,而且政府口頭一直說東協加一對台灣的影響重大造成許多台灣人失業,可是到目前為止卻不敢提出數據佐證,若是一味的把中國造成台灣人失業的原因加諸在其他國家身上,那不是更是可惡嗎?最近政府與中國在協商的清單中,石化產業本是可以增加對東協各國的競爭力的產品,但是中國卻因為其他國家的壓力,想把石化產業從清單中排除,這樣的結果更加顯現出ECFA並無法提升台灣本國對世界的競爭力.

我想回到ECFA簽定後到底會對哪些產業增加競爭力呢?

我想可能還是會有例如金融業,保險業.這些產業供給的對象正是人,所以中國的人多正是符合這些產業增加盈餘的條件,可是實際上對台灣有任何增加就業機會的嗎?答案是否的.金融與服務業正因為服務的對象是人,所以企業在覓尋就業人才時會考慮以本地人為優先,而且實際想想在商業的活動中,最不可能移動的就是最低層的服務人員,所以金融保險業會因為簽定ECFA帶動起中國的就業人口,但是台灣依然陷入失業的黑洞中.

零關稅低工資增加競爭力真的是為一的做法嗎?

在過去陳水扁時代,開放台商過去中國設廠找尋更低工資,雖然有政府嚴加的控管下前往中國投資,但是現今看來已經造成本地產業的外移與台灣本地勞工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若是因為馬政府簽訂ECFA後又更加往中國傾斜,其結果想必會比過去還要嚴重.但是也會有人想問說除了低工資還有別的辦法嗎?在陳水扁執政的同期,韓國政府以培養品牌行與產業技術提升為重點,在八年後的成果看來,韓國得到豐碩的成果.韓國品牌行銷至全世界,而且更進一步的在美國的市占率節節逼近日系品牌與美國當地的品牌,而且韓國的技術提升不必讓韓國的企業辛苦的往更低工資的區域追尋.其實不要說韓國這幾年來的發展,更早之前日本就是已握有高技術的實力佔有世界的經濟地位.若是馬政府不改以往過去的錯誤,一味的往中國傾斜只是想利用中國低工資使企業成長,那結果只會讓企業像狗一樣一直往低工資的區域邁進,而且那不在是只停留於中國,而是往越南緬甸,所以我們也該跟越南緬甸先簽ECFA嗎?另外這些方法除了讓大企業獲利,根本讓台灣本地勞工沒有工作機會呀,所以馬政府簽ECFA是為了大企業還是台灣人民呢?

另外關稅本來是為了讓國家在陷入經濟困頓時,保障國家經濟穩定的一個工具.但是政府一味的往中國傾斜,想把台灣產業掏空,所以連關稅這個國家可握有的武器都賣給對方.馬政府之心就如同司馬昭一樣,不言可喻.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國家大小的不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政府一直強調的說美國都敢跟中國簽FTA,為甚麼我們還要懷疑中國政府的來意不善呢?話說得理所當然,但是我們台灣真的有跟美國一樣的力量嗎?

陳俊年 提到...

簽ECFA對台灣到底是利多還是害多?
有人覺得,簽了ECFA讓大陸的資源進入台灣,也讓大陸的產業入侵台灣市場。縱然大陸大量的資源有利於我國產業發展,但是並非所有的產業都受惠,而且大陸的產業入侵,有更多的中小企業會無法生存,因為他們的資本少,沒辦法與價格低廉的大陸商品競爭;而且,像這樣的小企業,政府是一定採取「自由經濟」的做法讓其自生自滅,也很難與銀行貸到足夠的款項周轉應急。屆時,企業倒閉又增加了許多失業勞工,社會問題也有可能因此而增加。這樣還未倒閉的中小企業為了保命,也只好往勞工薪資低廉的內地或是越南跑,台灣的失業率一樣上升。因此有許多人認為ECFA簽下去只會讓台灣的經濟惡化。
而我個人的想法,我不反對以上所述的任何現象以及對台灣的影響,但是我認為,簽不簽ECFA是否並非我們所能左右的?因為我們只有簽了ECFA,得到了大陸提供的資源才能繼續留住大企業的部分工廠留在台灣,倘若沒有這些資源,那麼這些大廠就極有可能陸續遷至內地,那樣不僅製造了失業人口,也撼動了台灣經濟的根基,少了大企業的靠山,我們政府國庫的赤字將會以倍數成長。我想台灣只能先簽了ECFA,先保住這些大企業在台灣的根本,政府再來得介入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生存,政府必須適時的幫助及引導,縱然政府沒有十足的預算,但也總比之後再來處理大量的失業人口所花的巨額來的有經濟效應。
而另一個我認為要簽ECFA的理由是,迫於大陸對台灣的威脅,台灣只能簽了。
因為前不久,袁紅冰才出了一本書:台灣大劫難。裡頭說到大陸在2012必定了解台灣一事,因此提出ECFA中如此多的利多條件,一來對台灣人態度放軟,二來在國際社會上展現大陸對台灣友好的情誼,似乎不得不令人聯想為對台灣的統戰政策。然而倘若我們不簽,對岸更有可能採取武力犯台,那對台灣的傷害會更大,因此,簽ECFA似乎是不得不的決定了。

陳佩雯 提到...

在討論之前我因為沒有做好功課,所以開始討論時我其實根本不清楚ECFA的內容是什麼,但是在聽完大家的意見與想法之後,心中大概對於這個經濟案的利弊有個基本的概念,討論結束後在回頭去網路上看ECFA的內容,其實別有另一種趣味,雖然我對於經濟不是很感興趣,但是置身台灣這個社會環境,總覺得經濟不再單純只是經濟,或許參雜了一點政治因素或是人文因素,讓我覺得這個議題應該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枯燥乏味。
  助教說在資本主義下,有些窮人依然被剝削,富人卻更富,我認為ECFA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一但簽訂ECFA大企業將會得到更多資源增加其勢力,相對的小公司因為缺乏競爭力其原本可增加獲得的資源反而被剝奪而無法生存,有些企業家會說:「台灣不開放就無法進步」,或許會有些不瞭解的人被這些華麗的詞句所說服,但真正深入探悉的人會發現其所造成的社會、環境成本遠大於所得的利益,所以基本上因為我是中下階層的一份子我會希望不要簽訂ECFA,但如果我是企業的一份子呢?我不敢確切的告訴你我會體諒中下階層人民的辛苦拒絕簽訂ECFA因為我若是企業家的兒女所受的教育不同所接觸的人也不同,誰能保證自己真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而企業家確實影響力也比我們大很多,簽訂ECFA似乎已是一個趨勢而非選擇,所以我認為不管簽也好不簽也好,所有的政策都需要經過全民的妥協,而不單就只是決定要簽或不簽。
  面對大陸,不論經濟、文化或是政治我們彼此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應該只是單就台灣的利益來討論一個雙方的政策,畢竟我們想進步,大陸也想進步,要兩邊一起進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良好的溝通來檢討出一個接對兩邊利大於弊的方案,雙方各退一步才有彼此成長的空間。

Unknown 提到...

我覺得要簽ECFA,不過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簽FTA,我們不能因為簽了ECFA而就此打住,最終對我們有益的還是FTA呀!畢竟,ECFA的對象只有兩岸,而FTA的對象為全世界,所以,我們可以藉由ECFA來漸漸的與世界接上軌道,話說,ECFA對台灣到底是多利還是多害?簽定ECFA雖說是可以達到兩岸降低關稅,以及排除非關稅的貿易障礙,使兩岸的貿易更加的順暢,也能使兩岸擁有更多的交流,不過,是否對台灣真正有利還須值得三思,畢竟,在兩岸中,說實在的,比較弱勢的是台灣而不是中國,所以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這只是單純的貿易協定嗎?還是說其實是將台灣變成中國”一國兩制”的幕後推手,所以我覺得在簽屬協定時也要更加小心,也許我們能和中國更加的提倡要在經貿上的往來,而不是成天吵著”一個台灣”還是”一個中國”,畢竟,吵著這些問題並不是能讓我們國民生活更好的方式,就算我們獨立了,或是我們被統一了,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對國民有幫助的選擇,這樣對我們才是有真正實質上的幫助,而ECFA對我們來說,其實是有利也有害,它能使我國的產品更加容易的進入中國,但是,他同時也能使中國的產品容易的進入台灣,是否打擊到我國的經濟?以及我們要如何的去與中國好好的協商溝通,這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雖然我們這些百姓或許無法影響到簽署ECFA與否,但是我們仍可以盡我們的力量去讓高層政府官員知道我們的想法到底是如何?而且簽署了ECFA之後,我們更應積極的簽屬FTA,如此一來,才能使台灣更加的全球化,也能是台灣更加的有國際觀。

Unknown 提到...

19809021-宋家慶

ECFA要簽與不簽?我覺得是要經過審慎的思考再下的決定,畢竟,ECFA的產生都是因為現今社會體制下營運所產生出來的條約,但是,真正要思考的問題是,簽ECFA會對我們國民整體的經濟有著顯著的影響嗎?還是說簽了ECFA後,整體國民經濟還是一樣一蹶不振,這點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因為,哪怕ECFA又是另一個被政治拿來操弄的手段,又淪為政治人物拿來發表言論高見所用的另一套說法,我們要的是一個”真正”對我們國民有實質上幫助的經濟條約,這才是我們百姓內心的心聲,因為其實,百姓和他們那些官員,始終有著一層距離,官員只希望著他們的官能夠越做越高,錢能夠越賺越多,但是,他們卻有時就忽略掉了我們這些百姓們的心聲,指選擇對他們有利的選擇,然而,卻又說得天花亂墜給我們聽,好讓我們相信他們那一些對我們沒有實質幫助的道理,簽定一些對我們沒有用的條約,制定一些無關緊要的政策,我覺得,有時候應該要把實情跟我們說,或是將它透明化,然後讓我們可以做選擇,而不是一股腦兒的,或是不知不覺的,又有一個新政策或是新法規上路,反觀一點,我們往往比較能決定的是”人”而不是”事”,好像我們只要把人選出來然後就可以任他們宰割了,我覺得這是不好的,畢竟,真正會關係到我們生活的不就是那些”事”,而不是那些”人”嗎?所以我認為可以讓全民公投,或是把詳細情形公告給我們這些國民知道,這樣在後來決策決定時也比較不會讓我們恍然大悟,讓我們完全不知道那些條約在做什麼,所以,適時的讓國民決定一些事情,對國家整體也比較有幫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