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7當周的討論題目"南港202兵工廠,你認為應該開發嗎?"
時間為17:30~18:30@音前對面沙發區
請仔細思考
並用自己的話表達
助教群
社會政治與民主@陽明大學
Blogger Templates created by Deluxe Templates
Wordpress by AZ Money
Copyright 2010 Web2.0的波西米亞部落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logger
46 意見:
[討論前]
南港202兵工廠的所在地是台北市少數存在的大片綠地,現在政府提議要當作開發生技產業的地方,我覺得是不妥的,既然以前強調生態城市,現在卻要把這一大片綠地拿來開發,是否有點矛盾?國家產業發展固然重要,但生態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的開發,姑且不說地球,台灣已經被我們開發成這樣,這少有的大片綠地應好好保存,我認為不應該開發它,政府果真的要開發生技園區勢必要找個更好的地點,做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決定。
[討論前]
因為要探討南港202兵工廠的議題,兜兜轉轉去了其它有關環保議題的網站。好吧,我覺得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字讓我心裡很不舒服,感覺很像是經濟與XX的拉鋸戰。讓我不明白台灣社會人民到底想要什麼?
[討論前]
看了幾篇關於南港202兵工廠議題的文章,目前的我覺得對開發與否覺得很兩難,如果開發,讓此塊綠地成為生技產業發展的研究院,是否能改善台灣人民的生活品質,成為一種福祉也說不定,但如果可以,是不是能找到其他更適合的空地來開發,這樣又能一方面保存此塊綠地難得的生態。
[討論前]
其實在目前所得到的資料中,我並沒有支不支持南港202兵工廠的開發,如果不開發,將原本的計畫移到更適當的地方去,圓新的預定地就讓他保留原本的樣子,那也不需要開發成中央公園,如果開發,也許能增進台灣技術跟經濟的進步,也或許不會進步,但不去做,那又有什麼進步可言
[討論前]
看了目前的資料之後,我還沒有很明確的立場,因為開發南港202兵工廠會用到北市已經很稀少的綠地,是不環保且破壞生態的。但也許開發作為生技產業的研究區也會有一些好處,能帶動台灣的進步,但真的要因為想帶動國家產業發展而犧牲掉還未被開發的生態環境嗎?
(討論前)
我認為還是不要開發的好,因為台灣的自然環境正逐漸的在減少,況且開發後,人民是否能夠得到利益,還是只有讓那些商人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我認為不開發較好。
對於開發的與否,雖然我仍成懷疑的態度,不過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要開發的好,畢竟那是台北的廢葉阿
每項開發都應該有環境評估,雖然我個人目前是主張不開發,但仍尊重評估後的決議。然而現在我擔心的是評估工作的公正性,因為畢竟評估者是人,一旦與商業利益產生掛勾就很容易有違背正當行為的可能。
[討論後]
討論前期的立場是:贊成中研院建生技園區,但不一定要蓋在202兵工廠。因為我認同蓋國家生技園區的目的:推動國家生技發展。雖然我不清楚為什麼中研院堅持要蓋在202兵工廠?但不論生技園區蓋在哪裡,都會對當地原本的環境造成改變,只能以盡量不破壞當地原有的生態為原則下動土興建。
討論期間,助教有提出:蓋了生技園區真的對產業有幫助嗎?還有對於地點的選擇連結帶動當地的發展,會跟誰是既得利益者有關嗎?後來還有人提出永續發展,到底永續和發展是否矛盾?以極端的角度來看,人是否要回到最自然的生活(山頂洞人或陶淵明)才能永續生存在地球上?
回應討論中提到的問題,並說一些想法。仍然是一樣的立場,不論蓋生技園區是否對產業有幫助,我都會支持,因為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或許可以研發出成果也說不定,但人類對於科技的追求是不會停滯的(不論後果是好是壞),只能在過程中想出一個較為完整的開發計畫(因為一定會影響當地生態)。若說誰是既得利益者,例如獨厚北部都不開發中南部之類的。好吧,身為台中縣豐原市人,我不會希望豐原市被開發,會希望它保留童年記憶的樣子,田間鄉野仍然依四季而變,在回家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我家。顯然有人想要開發,也有人不想,就讓當地的居民去決定,回到我討論前提出的人民們到底想要什麼?對於永續發展,說實話地球上的資源正不停的被消耗著,而或許當世界末日迫近時永續這個議題才會被正視。現在人類生活的方式並不能永續生活,但我們又該如何改變?難道真的只能暗自慶幸與祈禱在我個人有限的生命中世界末日不會發生嗎?
這幾年來,當大家都在高調談論生態城市的理念時,政府單位也相當積極的做了幾本研究報告,民間建設努力造綠建築,全民一起推動生態城的願景。作家張曉風日前在媒體投書,提到「讓這塊台北最後的綠野成為我們的第二片肺葉吧」,生態城市不只是建構節能減碳的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順應自然、建構可自然調節的城市環境」。兵工廠區內144公頃的山林以及鄰近的埤塘,除了能調節微氣候,營造舒適的都市環境外,更形成天然的涵水、滯洪機制。不管從歷史文化、生態、氣候調節、防災的角度來看,都應該保留水體及周邊綠帶。而202兵工廠在面臨搬遷之際,學術單位、政府及財團居然將開發生技園區的鬼主意動到這塊土地上。臺北市政府也以考量202廠為北市僅有之大面積國有土地,亦鄰近中研院、研發科技產業聚落為由,欲將其規劃為「生態環保科技園區」,希望達成生態、生活、生產於一體的永續生態實驗園區,區內並計劃企業營運總部、研發中心、育成中心、實驗性環保住宅及必要公共設施。城市裡的自然實現其實並不困難,但錯誤且短視的政策卻會讓我們離理想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遠。但是「202兵工廠」是目前台灣唯二的製造中心,國防部認為有絕對的必要保留,不過也同意搬遷,但是如果搬到距離首都過於偏遠的地方,又無法達到即時救援的效果。真的好捨不得,因為這裡已經是台北市僅存的最後綠地,連鴻海集團都曾經看上這塊地,打算爭取發展202廠區裡面山坡地多,適合建住宅的空間也相對受到擠壓,如果《產創條例》真的又把「社區土地」百分之十的限制加回去,郭董手裡的那160公頃就可能更不是那麼好用了,於是把「生技園區」請走,當然是個合理的盤算城市裡原本就擁有的環境資源,要看作是不可多得的「氣候資源」,衷心希望202廠及鄰近埤塘,都可以規劃為台北市民共享的自然教室,讓已失去眾多山林的我們,還能保有一片心曠神怡的天空。
王俊棋
[討論前]
在看過中研院在5月16日發表的文章後,我對生技園區在兵工廠用地內興建並不反對,但還不確定贊不贊成。該地做為兵工廠開發,生態環境已經遭受破壞,化學污染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復元,此地興建園區是可接受的。中研院的計畫也有將綠化、限縮建築和污染低等生態議題考慮進去。此外,群聚效應可能是堅持使用這塊地的原因。在能找到更佳的地點之前,我對於這個議題並不反對。
在上網查有關202兵工廠的相關訊息後,發現有新聞報導---台北市議員黃珊珊表示,其實在202兵工廠內除了目前吵得沸沸揚揚的生態外,還有不少歷史久遠的古蹟及古物。首先進入園區內就可以看見一座長逾6公尺的砲台,這座大砲可是清朝古物,名為「阿姆斯特朗古砲」,據說曾歷經中日甲午戰爭,有著超過100年的歷史,可說是202兵工廠的鎮廠之寶。目前澎湖西嶼的砲台也是這款,只不過澎湖的是「復刻版」,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古砲。而她更說了一句令我感動的話---「反對開發只因具有不可取代性」。
我個人是反對在已經高度都市化、工業化的台北再開發有限寶貴的綠地。在討論的時候,也有提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無法兼得,永續和發展不得並行,可使我認為在這兩者之間依舊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推行多吃在地的有機農業、使用綠色能源、做好資源回收、使用再生物品等。
而我也想到是否可以將202兵工廠這片珍貴的生態濕地以及歷史古蹟做結合,以詳盡的規劃來設置成觀光休閒區域,在保護這片珍貴土地的資產同時,帶動附近區域的繁榮,也讓都市人有可以郊外踏青的一個地方,如此則結合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甚至可以留給下一帶一個大口呼吸的空間!
有關南港202兵工廠綠地的保護與開發生技園區的必要性,討論時我們是先從開發的必要性切入的,令人不解的是,中研院繼然能同意大幅縮小預定園區至10頃,為何仍執著於要開發!?我們質疑偌大的中研院,難道真的有差這10頃的園區,完全沒有遷移他處的空間嗎?台北縣長周錫偉就開玩笑的說過:來台北縣,開發幾百頃都歡迎!何況,開發10公頃的過程中難保不會破壞其他濕地的生態價值,更遑論起用之後的生技園區,其中到底牽扯有什麼問題是一個關心生活環境的公民不可忽視的。
之後,助教也提出了開發與否的決定標準問題,她說:「有人主張『環評』只是企業合理化開發行為的手段罷了,既然要保護環境那部要開發不是最好嗎?!既然選擇開發那就不應該口口聲聲說重視環境」針對這點,我提出另一門課上過的永續發展概念,那門課的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在開發的同時,也不應忽視永續的重要性。透過預警原則、開發前評估…等手法,永續與開發是可以兼顧的。以這次的議題為例,比起開發固有綠地的10頃,為什麼不採取都市更新,就人類現有的生活圈中再挪出個10頃來使用呢?!會出現「永續發展」這樣子的概念就是因為有人發現了:人類是不可能不求進步的生物,但盲目躁進只會導致滅亡,的產物。或許這看起來十分天真、理想,但現代社會的樣貌又何嘗不是以前許多天真、理想拼湊出來的呢?
助教的主張是:做事情只能有一個中心原則,到底只能在「開發」與「生態」中做出選擇,環評只會造成政見、計畫左右搖擺不定,不但難成大器,也難以令兩邊群眾信服,不如就乾脆的選擇一邊,然後全力去做,至於到底選哪邊則可公投決定,使大家都心服口服…然而我以為,自古提倡的中庸之道是自有他的道理的,這種一刀兩斷的作法看似有效率,其實終將走向偏激的歧路,難以挽回。拿開發做例子的話,要不就是當山頂洞人,或者學陶淵明隱居躬耕,要不就是肆無忌憚的開發自然環境,最後變得像變型金剛一樣到處去人家星球串門子,悲慘的是我們還沒發現能生存的星球。這兩種結果都是選擇任一邊最有可能的結果,然而誰人會希望其中任何一個結果呢?
永續發展、綠色科技這種中庸的概念,或許走得慢(因為凡事都要評估、考慮)但我們步步為營、小心翼翼就是因為我們深明許多事是不可取代、不可回逆的。
關於開發南港202兵工廠一事,我覺得不該去開發這一塊美好的土地,由於生態保育的觀念逐漸抬頭,生態保育對現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且刻不容緩,但卻也一再被忽視,所以我個人反對開發南港202兵工廠。
這個地方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外,區內及鄰近地帶還保存著能夠見證過去農業歷史文化的古蹟。不管從歷史文化、生態、氣候調節或是防災的角度來看,都應該保留水體及周邊綠帶;雖然過去因填土開發而使面積減縮一半以上,造成了些許的生態破壞,因此我們現在更不因該再一度的去破壞他,盡量的保有它原來的面貌,再者在臺北都會區已經很難能夠再見到此番情景,何不保留他讓子子孫孫一起享有如此美景?
身在台北的我,喜愛親近大自然的個性,面對臺北滿街高樓大廈的都市環境,每當去找尋一片能讓我心曠神怡的景點,卻只能失落的回家,心想若要去維持都市中的自然環境除了景觀之外,也無他法,總不可能因建設生技園區而研發出人工森林景觀吧!以我的觀念、甚至已經逐漸對保育觀念提升的世界而言,自然綠地是最為重要的,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為第一前提才是符合永續發展、才是上上策之道。是的,自然環境很重要!
一片綠地、一片科技,環保和開發兩方的爭論從以前就爭辯不休,就如同先前的蘇花高,甚麼樣的聲音都有,有的人看到了生態存續、有的人看到了社會進步,誰是誰非真的很難說,或許發開綠地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態破壞,也或許開發綠地可以製造人民的福祉......。但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該以人類為中心來思考,雖然我們談論的是社會,但是我們應該尊重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任何生命。再說,開發了綠地難道就不會造成地球的反撲,受害的不正是人類嗎?我不贊成開發南港202兵工廠。
我個人認為應該要多注意自己身邊有關的事情,我不贊同開發兵工廠,很多都只是一些財團或是政商名流在被後操弄,政府不該這樣被牽著鼻子走,應該多站出來替人民想。就像張曉風說的,這或許不值錢,沒有經濟發展,但它背後有價值。
我不支持202兵工廠的開發案。我認為原本是公有的土地不應被轉作私人營利的用途。開放202兵工廠的開發,我的直覺上就是圖利財團、官商勾結,對我們納稅人的優點才是其次(我甚至質疑是否有優點存在)。
中研院方面曾提出生技園區應成一聚落,建於中研院附近再好不過。我認為這是很無根據的說法,成一聚落對發展的幫助能有多大,建於他處又能差到哪裡去?台北縣長周錫瑋就曾提到:來台北縣開發吧,幾百公頃都歡迎。為何資源都一定要挹注在台北市呢?我相信許多縣市也都需要政府此類的開發經費。
202兵工廠為一完整濕地生態,國家生技園區或住宅等進駐絕對會直接破壞其生態。我認為一個城市需要這樣的一塊綠地,歷史上,大自然已經一再的告知我們:過度開發絕對不會有好下場。雖然目前的計畫只包含25.31公頃(現縮至9.6),保留了160公頃要做為環保公園,但仍是不小的一塊地。現在只有9.6公頃,但接著呢?政府往後是否會一點一滴的將這片土地開放給財團開發使用,我覺得需要相當的監督和質疑。
此案我認為應舉行公投,交給真正有權利決定的台北市民,而不是讓政府與財團自行作出將會是影響深遠的決定。
其實我是贊成202兵工廠開發的
當時討論時是與很多人意見相互衝突的,不是不關心環保議題,只不過希望國家經濟欣欣向榮人民豐衣足食與環境問題是很難一起注重一起妥善規劃,畢竟兩個概念,只要有一邊好,另一邊則會失去平衡.
環保固然重要,但我覺得兵工廠那塊溼地本身就不是處女地,以往是用來製造炸彈火藥的地方,已經有人為伸入的地方其實能夠考慮再開發,或許挪用一些土地來建設並不會影響太大.
為了保留這塊地而興建公園供人民使用其實也並不環保,早晨跑步運動的人垃圾丟在公園的垃圾桶,有些人踐踏草皮,或是溜狗的人並沒有處理掉狗的排泄物,當然自己本身也需要上廁所,這些行為難道不會破壞生態,即使垃圾分類還是排泄物變成肥料,但實際上還是對那個地方造成改變,這還是那些環保人士的訴求所在嗎?
開發成生技產業區,雖然會減少那塊地的使用壽命,但是除了刺激國家經濟發展能夠多方的吸收人才研發更先進的產品,獲利的不只是廠商還是有需要的人,興建為公園並不會每個人都需要只是少數人獲得好處,這兩種方案污染破壞的程度雖然有差異,但就正面的角度而言,開發會使更多人蒙惠何不去做?
但其中我反對一些企業家想購買土地建住宅區,嘴上說與生技園區結合為一個高科技的地區,但商人的意圖總是圍繞在如何讓自己荷包滿滿讓自己的產業能躍進,住宅區那些人進駐後造成的環境負擔又更大,那些商人並不需要為這樣的後果負責或是譴責,他們只拉攏有錢有勢的人,這種向錢進的策略就只是單純的往錢看齊罷了.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僅僅牽涉到一塊地和一間藥廠,而是牽涉到整個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上的衝突。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地球一直被迫進行著不自然的迅速生態演化,為的只是人類蒸活便利性上的進步,人類總是以發展之名行破壞地球之實。但在我們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發展似乎已不可或缺,到底該如何從中取得平衡便成為往後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
我認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歸因於全球分工,在以前物質不需要仰賴進口,自然不需要過分得注重經濟,以和其他國家貿易,然而現在,有許多生活必須品都需要仰賴進口,沒有一定經濟底子就無法和其他國家貿易,生活就會受到威脅。
但另一方面,環境對生活的影響也相當大,全球暖化持續造成海平面上升,人類的生命財產就會受到威脅,因此環境一樣是會威脅人們生存的一大因素。
若想保全環境,完完全全放棄發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一旦放棄了發展,一樣可能會危及人類的生存,而且人類也不願意回歸原始的生活。人活著的目的即是生存,而我想,現在較容易危及我門生存的室環境方面的問題,因此,在現在我想我會反對開發二零二濕地,因為一方面藥廠對於經濟發展没有立即性,對環境的污染卻是立即性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濟不成長對我們的生存沒有立即性的威脅,但環境的破壞卻有。
還有一點是,經濟發展只是一時的,但環境破壞卻是一時無法修復的,因此即便為了經濟發展非做不可,也應該做好審慎的環境評估,在可能情況下把對環境的傷害降至最低,以避免無法復原的傷害。
[討論後]
這次的南港202兵工廠議題,在討論前找了一些資料,就如我討論前所說的,我並沒有特別支持哪一方,如果不開發,將原本的計畫移到更適當的地方去,原先的預定地就讓他保留原本的樣子,那也不需要開發成中央公園,如果開發,也許能增進台灣技術跟經濟的進步,也或許不會進步,但不去做,那又有什麼進步可言
經過大家的討論後,大多數的人都抱持著應該要保護生態環境,而反對南港202兵工廠的開發,在討過程中,助教說了更多有關這次議題的事情,例如:南港那塊地除了開發成生技園區,有不少財團想要藉此開發一些住宅區,賺取龐大利益;一塊地的開發,除了本身的利益外,外圍環境勢必也會跟著開發進步,如果不開發南港那塊地,那又要遷移到何處?那環保議題呢?如果會帶動周邊環境進步,是不是要找開發較少的區域呢?這些相關議題,也是在我們討論中所考量的。
在討論過後,我對這個議題有更多的省思,我想我應該還是沒有特別支持哪邊,但比討論前又更多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假設南港開發,其實那塊地原本就有兵工廠在那,如果改成生技園區,政府一定會加強對於環境的管制,畢竟生物科技比兵工廠所造成的污染還可怕,也因為有生技園區的存在,進入的人一定也會被控管,一但控管人數,那塊地也比較能保持原來的環境,開發的一個生技園區,也許能為台灣帶來經濟效益,也許不能,但如果一步都不踏出去,那有什麼經濟進步可言,但這一切前提是政府不准讓財團進入開發住宅區或只為財團謀利的一切開發;假設南港不開發,那我覺得應該就保持原樣,而不是去開發成中央公園,這樣不是讓更多人進入踐踏,去破壞原有的棲地呢那原本的預計的生計園區移向何處又是另一個議題,不過不管移向任何地方,也一定都會有反對的聲浪
開發南港202兵工廠這片在台北市算是僅存的綠地來換取經濟發展,真的值得嗎?開發意味著會對此地原有的自然生態造成破壞,其實環保、生態保育以及永續發展在現代社會來說真的是很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議題。南港202這片土地是難得的溼地,作為生態保育是非常適合的。難道真的要將這麼美好的生態環境破壞掉,改建成以經濟發展作為目標的生態園區嗎?即使真的改建成生態園區,當初所預估的位台北市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其他發展真的都能達到嗎?
且若要將兵工廠遷移,一定又會引起一波波的反對聲浪,到底該將兵工廠這種大型砲彈生產工廠遷往何處呢?因為不管牽到哪裡一定都會有當地的居民出來抗議,該如何對抗大眾的勢力呢?每個人當然都不想要這麼危險的軍事用工廠蓋再自己家裡附近吧?最後到底要犧牲掉哪裡的居民的權益呢?公平性呢?這也是另一個問題所在。
在討論這個議題時,大多數同學的意見都是不贊成開發此片綠地的,大家都是站在保育生態環境以及環保的立場在想,也有同學認為應該去開發其他地方,不需要一定要用到這在台北市已經非常稀少的溼地作為開發用處。而贊成開發的同學則認為其實這片綠地因為原兵工廠的關係已經受到些許破壞了,所以建成生態園區造成的影響也應該不大,且一塊地放在那裡沒動也沒什麼太大用處,不如將其開發,說不定真的能帶動經濟的發展甚至有其他好處的出現。
到底要不要開發這片綠地呢?其實在討論過後我個人仍是覺得不太需要,與其冒著不知道能為社會帶來多少利益的風險,倒不如好好保存這塊生態多樣性豐富、十分難有的溼地,一來環保,二來能保留自然資源並且永續發展,應該要盡量避免對環境的傷害,因為其是無法復原、不可逆的。就算真的要開發,我覺得也必須做好仔細的評估才可行。
[討論後]
在經過討論之後,我認為南港202兵工廠應該保留它原本的模樣,因為在台北這個過度開發的城市裡,所剩下的自然環境已經寥寥無幾了,如果我們再從這裡奪去一塊美麗的大地,那台北的自然生態應該會逐漸消失。況且,南港202兵工廠的開發,真的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嗎?我們怎麼能夠斷定它的開發是不是只是讓那些企業家賺取更多的金錢,而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卻沒辦法獲得任何的利益。再說,生活品質的好壞不只是由物質上的享受所決定,還要再加上精神上的享受才行,如果只有物質上的享受的話,那也只不過是過著空虛的生活罷了。所以,我認為保留一定的自然環境是好的,這不只是為了這個地球,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品質。
在討論中,有人提到開發南港202兵工廠的話,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也有人回應說,如果一定要開發的話,可以選擇中南部一些荒廢的土地來開發。我也非常贊同這個說法,的確,中南部一些被廢棄的土地就只是放在那浪費空間,如果把這些荒廢的土地拿來開發的話,不僅能夠促進中南部的發展,也能夠保留住北部那些所剩無幾的自然環境。然而,助教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應該要開發,還是不要開發,我認為這是沒有絕對的,應該要視不同的區域和情況做不同的調整,總不可能說今天決定要開發了,就開始毫無忌諱的把所有土地都開發完,而決定不開發的話,就完全保留它的原貌。所以,我覺得選擇一個適當的地方,然後開發到一個適當的地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兵工廠是可以適當的開發的,少部分例如要撥給中研院的一些地等等,但政府要說話算話,說要不開發就不能受到財團或企業的干涉,使政府淪為大企業的橡皮圖章。但該保留的還是要保留,不能說別人說一句就怎樣,我覺得使大家社會觀感不好的原因是政府總是跟一些特定的財團或老闆打交道,讓人民認為他們就是一掛的,政府就是為了拍那些業主的馬屁才開發那些地,而罔顧大家的權益。我覺得政府首要的就是將這些土地評估、環境評估做好,將一切透明化或是請一些環保團體或人士來幫助政府做這些事情,不要讓大家覺得政府都是自己在黑箱作業,如果真的要開發,也不要最後都只是圖利那些大財團,跟我們這些小企業人民都沒有關係,但卻要犧牲掉大家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環境。開發也要適度的規畫和廣納意見,讓大家都知道政府在做甚麼,而且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大家才能放心的把事情給政府去做,不然如果每次都是政商勾結,看了大家都覺得政府只是巴結、迎合那些有錢人而已,根本沒有在為大眾的利益著想,久了人民就會失信於民。
但如果真的都開發的話,創造了經濟成長、GDP上升、失業率下降,真的就像表面上所想的那麼完美嗎?真的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都是給我們台灣人嗎?還是只是多聘一些外勞,而台灣人都還是沒工作。經濟成長所賺的錢也都是在我們這裡嗎?還是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其實真正的錢都已經轉到中國大陸或越南等,這樣浪費台灣的環境,但錢還有就業機會都沒有留給我們台灣人,值得嗎?所以我不贊成完全開發,應該發少部分而留有大部分的綠地,雖然他沒有利益,但是它有留下的價值。
我認為202兵工廠已經不再是開不開發的問題了,因為如果不開發,一定會有人去傾倒垃圾或是當做私有地擺放一些廢棄物。所以我現在頃向是要去開發它,但是絕對不能用公開招標的方式讓那些有錢人諸如郭台銘等的人為所欲為,難道只要有錢人就可以用錢買土地來餵了斯遇而開發嗎?我覺得應該要讓這種事情停止。說真的,我不相信郭台銘所謂的增加二十幾萬的就業機會,難道他真的有這些就業機會時,一定會請我們台灣人當他的員工嗎?難道他不會去請一些薪水要求比我們低的東南亞的優秀人才來嗎?說真的,而且台北市政府的制度也很爛,租出去前幾年免租金,後幾年一半,難怪大家都想大肆開發嗎!只要在這十年之內把錢賺飽飽然後把設備移出去,這樣子就既可以賺錢也不用把事業交給國家,多方便多划算。而且台灣現在負債纍纍,為什麼不搓抽這些有錢人的稅,而是去想辦法減免他們的稅收呢。但是如果不有效開發的話,一定會被那些住在附近的人佔用亂搞,而且如果不加以管理的話也會有危險,所以我認為是該開發但是是由政府統一開發,我認為最好的開發方式就是造林後,然後當成公園,美化台北市,並且綠化這個已經被工業污染的城市。但是一定會有人反對,而且說不定會請黑道來解決事情。所以決定的方式就交給公民投票吧!!而且年底市長選舉,順便推出北市的公民投票,但是絕對不能像前幾次的公民投票一樣,反對買均構還不是造買,我們應該要實踐自己所許下的承諾。
看了看關於是否要開發南港202兵工廠的報導和文章,經過討論之後,我的看法仍是偏向不開發。我支持中研院開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我認為它能為台灣帶來另一片生技發展的天空,但是南港202兵工廠是鮮有的綠地資源,我們應當保護。或許有人認為,南港那塊地本非生態處女地,加上發展國家生技研究是正當的,若能提升人民的福利、未來的醫療品質又有何不可? 南港那塊珍貴的綠地除了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外,區內及鄰近地帶還有著歷史文化,這塊地好幾年來的封閉,在這個高度發展的社會下仍保存了好多難得的資源,成了許多生態系統和動物的棲息地。我們都知道資源的開發是不可逆的,環境若傷害了就好難復原,單就這點來想,開發的實行與否真的不得輕忽。
我認為南港202兵工廠的開發,不管是那些文藝人士訴求的:建造公園,或是中研院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或多或少都必會造成對那塊綠地的傷害,但也都有他們能帶來的好處,如何衡量並取捨是問題,政府目前的決議我認為顯得匆促,該多加審量再做決定。現在社會上每個站在不同位置不同立場的人吵得沸沸揚揚,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出發點各是出於哪裡,我對許多人事物仍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建設牽扯著政府中央研究院和財團等等,很容易有利益上的牽制與糾葛是有史可循的事實,保育人士和那些在檯面上要求政府不得開發的文藝人士,需要以更理性的方式思考並表達訴求,而非民粹式的作風,而支持開發的人們也該是以為著人民的福祉、醫療技術的進步的出發點。為何中研院要硬抓著南港202兵工廠的那塊地,若是施行都市計畫做出規劃再另找一塊合適的空地呢?雖然要找到適合可能很困難、可能需要延後建設規劃,但並非不可。我想這對於保育人士或是研究人員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
老實說在注意這個新聞之前,身為台北內湖人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在鄰近的南港有這片綠地的存在,再收集、看過這些相關的資料之後,才對這片土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才發覺它的可貴,所以我覺得南港202兵工廠這塊地是應該被保留的,台北已經被過度開發的太嚴重了,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在更遠,而不是只看到馬上能得到的金錢利益,如果真的開發下去,大自然會怎麼反撲我們是完全無法預測的,更不用說生技園區日後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這之中所要花費的「成本」其實是我們很難以想像的!
再說,保留那塊濕地並不等於就是反對產業及經濟的開發,而是以這樣一片台北市僅存的大綠林交換真的不值得,我覺得他大可以在一些已經被開發但是卻老舊、等待轉型的工業區發展,很多縣市其實都有對這個計畫招手,為什麼一定要再破壞原有的生態?而且,這個「生態環保科技園區」規畫下來有大部分的建設都是屬於財團的,這不禁讓我想到,如果這塊土地真的被發展成為生技園區,受益的人究竟是誰?而且在建設所謂的園區的時候,不就正和建設那園區的理念背道而馳?我們為什麼要犧牲這片綠林,讓他們成為那些財團、富豪專屬的祕密花園?我們能從這個園區得到的究竟又是什麼?
此外,我查了一下資料後也發現那片土地不只是自然的生態資產,其實也同時存在著百年前農民智慧的文化資產,不過其實在它被軍方徵收之後,就有不少地已經被填平、被開發被破壞,但現存的幾個埤塘現在都有自己的生態系,更是扮演著調節氣候、水土保持的重要角色,從各個角度來看它都有被保護、留下來的必要,我覺得現在該做的應該是保持、保育,而不是一味的開發再開發!
參考資料 http://blog.xuite.net/nankang202/blog
這樣的一個開發案,牽扯到太多太多的東西。倘若我們開發了這片土地,或許我們研發出了新的科技力量,使台灣的居民生活得以更進步、更便利;但是也有可能將那塊土地上存活的生命趕盡殺絕、使那裡的生態環境面目全非。倘若我們選擇好好地保留這片土地,我們的世界便會多一塊綠地,而我們也相信,這對現在氣候異常的現象有著正面的影響,以永續發展、生態保育的觀點來說這或許對這個地球、存活在地球上的生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樣的行為也有可能讓台灣的人們錯失了科技進步的機會。我是認為,這樣的一塊濕地怎麼樣都不該開發的,縱使這個開發案經過了政府的環評通過了,這樣的開發案實在有太多的顧忌了。首先,環評或許只是政府將這個開發案合法化的一個步驟,是否具有公信力實在令人存疑;再來,開發一塊在台北十分稀少的綠地,為了去研發不一定可以研發成功的科技,這其中的代價或許已經不符合效應了;第三,這個欲開發的科技園區,規畫之後有許多的建築物都是屬於財團的,那麼這片原本屬於人民的土地不就變成財團私人的園區了嗎?這不經讓人懷疑,倘若這個園區真的研發出了新的科技,台灣的人民有辦法不花錢就享受得到嗎?還是又要被財團二度剝削呢?而受益的不又是那些財團嗎?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條件,怎麼可能有力的說服大眾去同意開發這片土地呢?第四,這個園區名為「生態環保科技園區」,若真的開發下去,生態環境有辦法去保護到嗎?這樣的一個名稱與實際要做的事情看來有極大的矛盾,也十分令人可笑。因此,我還是認為保育生態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
有關於南港聯勤202兵工廠的開發案,根據我們親愛的馬英九總統所說,這一塊土地的開發案,僅限於那塊「濕地」以外的土地,至於在濕地所屬的範圍之內,將不得納入開發用地。我想這大概是在眾多選項中,較為折衷且適當的一個辦法了。據我們所知,那塊我們口中所說的「濕地」,其實是為了滯洪需要而人造出來的埤塘,但時日一久,那邊已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就生態保育的觀點而言,是不應該將其開發,破壞生態。然而,為了這一塊小小的濕地,就必須將這25.2公頃大的預定開發用地捨棄、停止開發,說真的有些浪費。至於這塊土地的用途,中研院的說法是將其開闢為「國家生技園區」。我是樂觀其成的,這個園區的建立,想必能為台灣積弱不振的生技產業帶來一倒希望的曙光。我不能說建立這個園區台灣的生物科技就能夠從此突飛猛進,但他至少是一個起點,畢竟很多東西都必須要從最基礎做起。沒有所謂的基礎,何來發展的空間可言?相當明顯的,其所創造的效益,是遠比將這片土地擺著不管還要大得多。所以,我的看法是將原本的那些濕地保留,並且在濕地外的一定範圍內限定禁止開發,其餘的土地就做開發用途,即「有限度」的開發,在環境與生技發展之間達到「兼容並蓄」的平衡,而不是做全面性、肆無忌憚的開發,畢竟生態環境有其獨特性及不可逆的特性在,破壞了就無法完全回復。
我認為,經濟發展是不能建築在環保上面的。
儘管兵工廠的建築能夠帶給許多人創業機會以及該地區的經濟成長,但是他對所有人,也應該說是對整個環境的破壞是極其大的吧!而且影響經濟也會指是短暫的,但影響環境去會是很深遠的。
原南港202兵工廠因屬軍事重地而封鎖了60年之久,除了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外,區內及鄰近地帶還保有三個見證過去農業文化及都市發展紋理的老埤塘─三重埔埤、新庄仔埤及後山埤。縱使過去因填土開發而使面積減縮一半以上,幾個埤塘亦自成生態系統,成為許多水鳥的棲息地。現今202兵工廠部分土地原本規劃給中研院作為生物科技園區使用,但現在卻面臨到了被開發成經濟導向的工地,日前作家張曉風在媒體投書,提到「讓這塊台北最後的綠野成為我們的第2片肺葉吧」,希望政府能重視這塊綠地。
營造城市裡的自然並不困難,但錯誤且短視的政策卻會讓我們離理想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遠。面對臺北盆地的先天「熱島效應」的都市環境,去維持都市中的自然環境除了景觀之外,也是明哲保身之道。臺北盆地原本就擁有的生態環境你有發現到嗎?這些生態離我們並不遠,早已座落在轉身處,是大自然早幫我們安排好的。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順應它以及保護它。
我支持有限制的開發這塊地,但尤其我不支持讓財團、企業來開發這片土地,這片地是難得的大片國有地,也具有生態價值,更有人提到裡面還有不少古蹟,政府應做好規劃,做對人民有益的開發,不管是當作北市的肺葉,規劃為公園也好,或是規劃成生態環保科技園區也行,但土地若落入財團手裡,一味追求錢的結果,就是失去難得的生態、文化財產,這些都是一但破壞就無法再回復了。
助教有提到,如果反對開發,那在ECFA討論時應會反對,這樣立場才是一致的,但我認為開發202兵工廠跟ECFA是兩個讓經濟成長的方法,已經都知道追求經濟成長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可怕的,那麼就不會同意一味追求的立場,所以我認為是可以支持ECFA,同時反對開發202兵工廠的,可以是一個在經濟與環境間取得平衡的選擇。
另外我也支持,將生技科學園區的規劃移至南部,南北不平等發展是長期以來一直有的問題,雖說北部的確條件較好,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其他縣市的發展,尤其南部有許多的廢地,又不像兵工廠這塊地是有生態價值的,是曾經開發過去廢棄的地,這樣的地應拿來好好規劃,助教又提到,那要怎麼決定要開發多少,我覺得要經過評估和討論,還要聽取當地民眾的想法,至少不要讓南北差距這麼大。
如果單就202兵工廠的而言,我並不贊成。我把自己的想法大略歸納成以下兩點:
1. 生技產業園區之必要:記得高中的時候上課時老師提過,成立類似「園區」這種東西的一個好處在於,許多巨大而昂貴的設備可以共享,不需要每家公司自己建造一個。而生物科技不同於重工業需要高度集中、復雜、而且佔地空間非常大的器材,相反的,應該是在實驗室就可以進行的,而就我自己在台大做實驗以來的經驗,就算有些昂貴器材如原子力顯微鏡、核磁共振,也可以不同實驗室間互相借用即可,而共用的實驗室也沒辦法太多,所以太大的研究共同體例如園區這種東西並不那麼必要
2. 廢棄地的再利用,產業生級:當然生技產業園區還有其他好處,所以單就以上一點並無法構成放棄生技產業園區的理由。但是,如果真的要開發,我想絕對沒有必要要去開發一個綠地,相反的,我們可以選擇已經開發過的,但是現在已經廢棄,或者夕陽產業的地方,如此一來,我們保有綠地,也保有產業進步的契機,所放棄的就只是夕陽產業的部分,這大概就是不得已的了,至於如何就社會正義和公理對其做補償,例如再轉型或再就業之類的,在這裡就先不討論了。
但是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大成「發展」和「保育」的角力的話,基本上就不是個那麼簡單的問題了,雖然「永續發展」這樣的詞講起來很容易,但是大家似乎也只是講講而已。美國整天要求其他國家的碳排放量不能太高,但是我在波士頓留學的日子裡,所有的教學大樓24小時放冷氣,不論有沒有人,天氣冷一點點大家一樣穿短袖放暖氣,就是不願意多穿一件外套就好。我想助教有些地方說的還蠻有道理的,我們必須先有一個「理想的生活型態」,成為大眾的共識,一切才有轉圜的餘地
討輪完我還是覺得不要開發南港202兵工廠比較好。討論時助教有問,"開發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難道這不重要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是在那而開發的公司,一定會雇用台灣人嗎?會不會選擇便宜的外籍人事呢?如果要促進經濟發展,勢必要招本國的人入內工作才有用,否則我們失業的還是失業,賺的錢也不是我們的,所以開發也不一定是好的。
討論前我有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我發現南港那塊地是台北僅存的幾塊綠地,而且政府好像有在推動"生態城市",如果開發了它,那不就違反了理念嗎?而且少了一塊綠地,應該也會使城市的居民少了一個自然生態的場所。我還有看到,其實那裏的地並不適合開發,如果開發了會有土石流的危險,政府和資本家不可以不管這些只管自己的利益,如果發生了土石流,那麼住在附近的居民會有危險,不能犧牲它們來換取經濟的成長。
假如真的很需要開發一個生技產業的研究區,可以選在其他地方,一個安全又不會危害生態的地方,有個同學說可以把一些廢棄的工廠改建,我覺得這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反正那些廢棄的工廠也是在那占空間,不如改造它做有效的利用。把那塊綠地留下來,利用它生態的資源,弄成一個生態園區也是不錯的,既可以帶動附近的發展,也可以保存它,讓我們都能在都市中有個喘息的空間。
人們往往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許多更多珍貴的東西,我覺得,在繁華擁擠的台北地區,想找到像這樣的一塊綠地,已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我反對開發南港202兵工廠,我的通識課老師---張曉風女士,親自站出來要大家正視這個問題,而她也向媒體投書,希望讓此地成為臺北人民的第二片肺葉,在科技飛進的時代中,我們尋求著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科技新生活,積極和國外競爭,在獲得這些方便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捨棄一些東西,甚至失去他們,這也是開發之中,很悲哀的一件事,202兵工廠的開發園區內,有許多現在早已難見到的美麗景觀,這樣美麗的一塊溼地,我們卻要為了眼前一時的愚昧無知,而破壞掉它,想想真的很不值得,為什麼不能另謀新地開發,至少將此地保存下來,並且好好規劃,保護,讓這塊綠地成為台北住民們休憩的大公園,並且讓代代子孫永遠享有它的美
王俊棋,南港202兵工廠開發
我認為這件事應該取決於台灣是否有必發展生技產業。就環保方面,兵工廠用地其實已經是受過污染的土地了,並不是完全原始的自然土地,在這塊土地上開發可說對環境的衝擊是很小的。再來有人講到裡頭有人文古蹟應該要保留的部分,從行政院的規劃範圍看來古蹟是沒有被含蓋進開發範圍中的。而且如果在範圍內,可規定保留古蹟,不得開發,這和古蹟保育不衝突。(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post.php?_section=3&_op=?rid:3233)
在現在的科技情況中,人要進步,不管是科技還是經濟的成長,很難不開發周遭的環境,而科技的進步,是能夠減少發展時對環境的衝擊。但也不是說就無限制的發展,在發展的同時當然還是得將對環境的影響考慮進去。對於有可能改善環境的科技,應該促進其發展,而只是在經濟發展上有助益的話,應該比較謹慎地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去審視。可能的話,可以先評估綠地上應該保留到多少,該保留到什麼品質,再妥善規劃分配剩下可以用的土地。當然能運用已開發的土地是最好,但有可能改善環境的科技是有必要發展的,我們才有可能以更保護環境的方式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在南港202兵工廠內規畫的開發用地其實沒有很多,很大的一部分都還是沒有規劃的。
當然,助教所提到的,這塊園區興建完成後,受益者是誰是個很重要的一點。付出這塊寶貴的綠地,不希望他變成資本家謀取大量利益的工具,不希望他變成讓貧富差距變大的工具,內駐的機構廠商到底是誰,是另一個該討論的議題。
生技產業是有研發出保護環境、降低環境衝擊的可能,還有可能發展出在已開發的地區嵌入綠地的技術,讓綠地從已開發地區內部復育,因此我贊成它的發展。
王傳道 202兵工廠
我認為202 兵工廠不應該開發,因為我並不明白為什麼要拿那塊地來開刀,明明就有許多其他可行的方案,一堆廢棄的工廠用地都可以拿來重整,你要用那塊地,會不會太誇張了,眾所皆知的現在地球的環境已經不行了,台灣的環境已經被破壞殆盡,福爾摩沙之名被垃圾島取代,你還想要讓僅有的一點點美,被汙染嗎,政府是否被錢衝昏了頭,忘了讓人民過得更舒適才是他們真正的工作,政府是有什麼困難嗎?難道其它的地方真的連一塊像樣的地都找不出來嗎?此舉無疑的是讓台灣瀕臨破滅的環境爆炸罷了,大家都知道在做好任何事情之前最需要顧好的就是自己,自己的身體和狀態,而台灣這塊土地某方面來講就是台灣的身體,連身體都顧不好了你拿什麼來跟別人比?更別提它是在台北了,我相信台北不缺這一個科學園區,但是缺這一塊綠地。或許經濟發展必須伴隨著資源的消耗,但是台灣能有幾多資源被消耗?是少之又少阿,能拼得過別人嗎?若不想用資源換金錢,就得產業升級,今天你產業升不了級可以慢慢預備,而不是為了短期的利益犧牲綠地,有些東西是一旦放棄後就再也回不來得了,我相信你要升級產業,只要有在做,大家是不會嫌你慢的。適度開發,有限度開發,別鬧了,大家都知道事情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只要開始,恐怕那塊綠地很快就會被鯨吞蠶食的一乾二淨,況且生態是環環相扣的,只要破壞了一環,其它環恐怕也會連環爆光了,搏版面也不是這樣搏得吧?同學。讓大家共同愛護地球,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支持張曉風!!
我覺得202兵工廠不應該被開發,若真的不得已開發的話,我覺得需招開會議來決定要如何開發,不只是請專家,因為若是只有專家在操刀的話,不免淪落到一人或少數人手中,因該由公民參與,不過我認為,由公民參與也需有些許的限制,不應讓全民參與,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正確的判斷力,有些人或許只是知道表相就開始胡亂投票或是胡亂的大作文章,也有些人是根本不知道202兵工廠到底是怎麼回事,而只是因為群眾效應而去投票,所以我認為必須要由真正了解情況的專家或是公民去做選擇,而最終在把所討論出來的擠下選擇以及原因公諸於世,這時,大家就可以更明朗化的看待這整件事,大家也比較不會吵的沸沸揚揚。我認為不應該開發的理由是它基本上是一塊生態綠地,倘若開發成一個生技園區,不論開發模的大小,勢必會影響一整個生態環境,畢竟,生態就像鍊鎖般的息息相關,不是說我們只開發這一小小塊的地區,就不會破壞到一整個生態系,其實,一定是會有影響的,只是可能起初只是影響在某些小微生物,但誰又能確保在幾年過後生態還是能保持這樣,假若到時又出了問題?大家還不是又在玩踢皮球,況且,現在通訊科技這麼發達,不一定要選擇這一塊地吧!一定還有別塊地可以選擇,就單看那些政府人員有沒有認真用心的去找,我們可以選擇一塊爭正適合的地呀!而不用一直拿那塊生態綠地來發展,這樣只會做出新聞,而不會有實質上的幫助,我想,有些時候要讓政府真正的聽見我們的聲音,畢竟,生活在那二三十年的人是他們,而不是那些政府官員,不是嗎?
此次探討兵工廠,主要是探討工業發展與環保的取決,我覺得這種議題,每個人的想法差異可以很大,每個人對於國家工業化到什麼程度,有很大的歧見吧,若大家對環保意識那麼有一貫的態度的話,也不會導致地球被搞的支離破碎。
我想面對台灣僅存少有的溼地,應該要多加保護,在面對經濟發展和生態兩方面的取捨時,我認為應該建築在生態保育不被影響的範圍,才能適度的發展經濟,所以對於除溼地以外的開發,我想大家也是樂觀其成的。至於許多藝文人士所提出的把他改成台北的中央公園,我想這樣並不能真正的去保護那快地,而應該原封不動的讓他去順自然而為吧。我覺得,雖然環境開發或多或少都會破壞到生態,但是我想應該還是要理性的判斷怎麼做才是最小的社會成本,若政府真能提出有利的數字來說服我們,若是開發在其他土地上只會讓傷害更大,那我想大家也會無話可說的。當然,我想還有一點,此次會引發如此大的爭端,有多數也是因為有財團的介入吧。一般民眾對財團都沒有什麼好感,通常都是剝削民眾的形象,若是排除這點,大家可能可以更正向的去看待這件事,例如真能讓失業率降低,讓GDP提高之類的,故面對許多政策是,給人民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經濟和環保兩者或許原本就不應該共存,但是在兩者之間取平衡,卻又是我們這個年代應該要做的事情,唯一的方法也只有在經濟適度的發展下,保護環境了,故政府在做任何開發之前,都應該要有精確的環評,才不會像這此有那麼大的反對聲浪。
就我個人立場而言,比較不支持202兵工廠的開發。儘管這塊地已為受過污染的土地,但對於其附近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依舊是不可忽略的,只要有開發,就一定有破壞。像這樣一塊城市中的綠地,難道人們一定要把它破壞的體無完膚才甘心嗎?想想看,現在全球暖化,越來越多的地方因為氣溫不斷攀升而造成沙漠化的現象,要在一片荒漠中找尋一片綠洲,是多麼困難而渺茫的事阿!人們不斷的開發資源的同時,卻不斷的破壞環境:砍伐森林、興建水壩、火力發電造成大量溫室氣體、礦產開挖殆盡。這是每個人都知道,也都不斷希望改善的議題不是嗎?現在如果因為那只是一塊渺小的綠地就能輕易的將它剷除,做為人類不斷向大自然奪取資源下的犧牲品,那麼以後,我們還會拿什麼藉口,繼續侵略大自然,並且把他理所當然化呢?
還記得西雅圖酋長那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嗎?還記得他是用多麼無奈卻準確的預告著美國人將帶來的禍害嗎?當你看見,原本馳騁在原野上的牛群一一的消失,原本傲然展翅的老鷹變成一具具槍管底下的屍體,你才驚覺,是該收手讓一切回復的時候,但人就是這樣,就是在後悔的時候,事情已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
最後一塊綠地,象徵的不只是那微薄的可用資源,用更多的意義存在於它的背後:它象徵著人類的貪婪、不知節制,一旦最後這塊綠地,敵不過人們的欲望,那麼我想,大自然資源總有一天,會走到絕境。
一開始我和大家一樣,是抱持著環保,要保留綠地,不支持開發南港202兵工廠,但我不支持張曉風所提的,將其規劃成都會公園,南港202兵工廠所開發的土地,只佔所有的一小部分,若規劃成都會公園,豈不是讓大批的人潮進入此地,必定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反而違背了原來的美意,而在討論時,助教提到了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讓我有些些動搖,我想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是必要的,但兩者卻是某種程度上對立的,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就是上上策,可是要達到平衡是何其困難,尤其政府怎麼可能放手,完全保護這寶貴的濕地?於是在此次的議題上,我是傾向在已經被開發的土地上,發展生技產業,還未開發的地方,則保持原貌,並加以維持,至於為什麼是支持發展生技產業呢?主要是我找的資料上,大概出現幾種選項,一是發展生技產業,二是規劃成都會公園,三是讓大財團競爭,在這三種中,我比較認同一,我認為這是三種選擇中,最接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的,因為現在政府對生技產業的重視真的需要加強,就像在某則新聞中提到的,台灣的生技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如果台灣不能自創生技品牌,將永遠只能停留在代工階段,再說若發展生技產業會進出此地的人,就是那些幾乎固定的員工,他們整天忙著開發新產品,應該無暇破壞當地環境吧,當然前提是園區的廢棄物處理得當,而規劃成都會公園,前面我有提到,此舉無疑是讓更大量的人進入保護區,也許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讓財團開發我認為是最下下之舉,我想他們應該是以公司利益為先,不太會重視到環境保護的議題吧,綜合以上,我支持在已經被開發的土地上,有限度的開發。
這次的主題主要大概是在討論科技(經濟)發展下對環境衝擊,也就是中研院的生技園區與南港202兵工廠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主張的政府官員說:生技園區可以帶給台灣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對各大產業有所助益;反對的人們,則喊著環保、永續發展的口號拉起白布條抗爭起來。這裡就是一個很大的衝突點,但是矛盾的是,許多民眾在高喊保護自然的同時又在譴責政府對台灣經濟和失業率的無能,要蓋一個生技園區,占地數一定可想而知,就算今天不是蓋在南港202,多多少少也是會影響自然生態,那是不是不管怎樣都會有人站出來抗爭和反對,那這樣的政府進退兩難又得接受民眾聲浪的責怪?
然而以另一個角度,我們看看202兵工廠,這片綠野也算台北市僅存的山林,若是貿然開發對環境真的會有很大的影響,也許生技園區標榜將生態生活生產同一,但若是發展路線偏離方向,那後果的衝擊也是可想而知
所以我想政府在真正下決策時能多做評估,並且傾聽人民意見,看看什麼樣才是對我們現在的狀況最好的,或許很難生態和產業兩全其美,助教也說了,永續發展本身就是不可能達成的,但重要的是,我們仍要把不可能當成我們的目標。
最一開始,我支持開發,因為我覺得若是沒有明定誰去開發那一塊地,依照台灣人的個性,那塊地很有可能會被傾倒廢物料、盜採資源、破壞濕地,和開發比起來,不如被開發者好好管理,但我假設的狀況是開發者是愛護環境的,他不會過度開發也不會剝削附近居民的利益,而政府在開發者違反以上原則時介入。
討論開始,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跟我持相反意見,認為應該不要開發,應該保留一塊僅存的綠地,但我認為這塊綠地,之前是因為受到國家軍事用地這層關係保護而沒有遭受破壞,但之後若不再受到管制,若無明訂其擁有者或開發者,必然會遭遇到外來因素的破壞,若真的要保護一塊綠地,難道只能用棄置的方式來保存嗎?但助教提出環境保護的重要,綠地已經不多,難道這僅存的最後一塊也要被吞食殆盡?如果真的要開發,就算是開發一小塊也會影響整個環境生態,這點讓我的想法有點改變,因為生態環境畢竟只有一個、不能重來,這時有一位同學說沒錯,若不開發卻時會有人清道廢物料、盜採資源,但我就是不要給郭台銘開發!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認為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因為人而反對,但其實如果不是郭台銘要開發,或許反對聲浪不會那麼大,如果郭台銘沒有說要把他開闢成一個高級住宅區,或許不會產生這麼大的輿論,仔細想想,或許我們可以在我的聲音和反對我的人的意見中,取得一個綠地不會遭受過度開發也不會因棄置而被汙染的方法,這個方法產生的最大的形成因素可能會是將這塊土交給真正愛地球的人來管理保護,這急需政府的支持與經費,但政府卻又因經濟受到大企業的限制,最後全力又將落入大企業的手中。
討論之後我覺得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大企業所擁有的權力已然超過一個企業所應該持有的範圍。
在談論202兵工廠時,我想或許可以先從張曉風老師先談起。這個議題之所以會受到重視,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張曉風老師這位重量級作家所致,老師曾經撰文痛斥恆春、墾丁燒烤伯勞鳥的行為,也曾發起活動「許一個有蛙鳴的夏天」,然後跑到台北市植物園放生蝌蚪。從張老師身上,或許我們可以看見台灣環保運動的困境:在於缺乏對問題結構的完整訴求。
舉凡各大社會運動要蔚為風潮,必然要有一個能打動大眾的訴求,要怎麼說服大眾:今天我們保有這塊綠地,但其它問題要怎麼解決?更鮮明的例子是反核四,訴求非核家園是個壯麗的夢想,但林義雄先生幾乎是以綁架整個民進黨的方式來完成這項訴求,林義雄先生並沒有告訴我們,不蓋核四,那未來更大的電力需求該何去何從?
當然,前段文字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媒體的力量,真知灼見的環保人士在台灣絕對不在少數,但他們卻缺少了走向公眾的舞台,而重大的環保議題,又都淪為政客交相賊的政治籌碼,在野時高舉白布條帶頭抗議,走入廟堂時對於當初的堅持卻忘得一乾二淨,這種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的政治環境不禁讓許多人徒呼負負。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讓環保變成一個公眾的議題,而且不能讓環保永遠站在經濟的對立面,過度開發會導致將來付出更大的經濟成本這句話,雖然是被提過一百遍的老生常談,但絕對是千真萬確。要讓環保的議題成為政治上的重要議題,而且需要付出持續的關心和監督,許多大型開發案都是趁話題退燒時偷渡成功的,在台灣,我們需要的或許已經不是放生大會、千里苦行那種激情,而是需要持續的關心和對於訴諸公共論述的完整能力。
我反對202兵工廠的開發,因為我認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大於經濟發展,在我們沒有迫切需要的情況下(必須開墾否則餓死這種威脅生存的情況)
就像許多同學說的,如果今天不是有作家出來反對或是地點在台北,那麼也許202兵工廠的濕地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填平了;幾天前的苗栗縣不就是這樣嗎?苗栗政府在於法無據的情況下可以調動警察毀損人民財產,限制人民自由,只為了為財團服務,徵收不願配合農民的耕地
當我們放任資本累積,財團壯大,後果就會是財團進而箝制政府威脅一般人民
資本主義的缺點之一,就是把所有事物都放到市場上估價,價格決定了價值,自然.文化...等,無法被賣錢的事物,只有摧毀一途,以求經濟發展
經濟活動固然是不能完全被禁止,生技產業也有其發展的價值,但是我們真有必要開發為開發的自然濕地嗎?我想答案顯而易見,就和中科選擇在農地的原因相同,地價便宜,資本家想要節省開發成本,當然是選這種便宜的地啦,無良資本家為了賺錢而把自然把勞工當作剝削的對象,這種例子我們看的還少嗎?
那麼我們能做甚麼,我們今天很幸運的能夠在202被開發之前就知道這件事,並且有有識之士出來大聲疾呼,我們要做的是,發聲,積極關心這項議題,而不是出來遊行一次喊個兩聲抗議抗議,就結束了,政府根本不把這種郊遊式的抗議看進眼裡,也許能夠佔個媒體版面一星期好了,在這之後,政府偷偷幹了甚麼,沒有人知道,很多不公不義的事就在政府與財團的電話中決定,在政府刻意隱瞞下完成,而無法補救
讓大眾了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且讓大眾覺得他們的關心被迫切的需要,我想這可以套用在任何值得我們關心的議題
在看完好幾篇關於202兵工廠的報導後,我選擇不支持這個政策。
雖然一開始先看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為了不讓生技研發區的進展落後韓國,並且表示生技並不會影響生態反而會保護,其實一開始聽到是覺得這個政策可行的。然後,在看過後來幾篇報導後,發現事情好像不是翁啟惠說的那麼簡單。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提出中科四期開發案至少需要興建一至三座的人工濕地來幫助處理流放的廢水,但缺點也不少,恐怕會引來大批鳥類而影響到環境的安寧與整潔,並且人工濕地將占去了廠區的大部分,這樣中科四期開發案似乎是缺點大於優點了。
此外,台大環工系教授張文亮拿出研究結果表示,202兵工廠的東側一旦開發,豪雨時將面臨南港與松山地區的大淹水。環保團體也指出台北所剩的濕地環境已經很稀少了,主張不應該再繼續破壞生態。畢竟,要在濕地環境上建設工廠,必定要先將土壤中的水分抽乾在打地基,但這很有可能將造成地層下陷,雨一下便積水的情況。
我想儘管中研院和環保團體各有各正當的理由,但在這種情況便必須以生態為優先考量。工廠的地可以再找新的,但濕地一被破壞後將是很難復原的,就像完整的拼圖突然被打散一般,需要還原的話,將會花費我們當初破壞它的金費和時間的好幾十倍吧!!
中研院的生技園區與南港202兵工廠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我認為是人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當然因為地點的敏感,”最後一片綠地”,產生了不少的反對聲浪,但政府之所以會這樣決定一定是因為生技的發展也占有一定比例的重要性,當然生技的發展若稍稍延遲,並不會對於社會造成太大的影響(?),那生態的維持勢必比較重要,或許有人會問說,只是一塊僅剩的綠地罷了,有必要為了它爭論成這樣嗎?開發了不過只是地球上、甚至台灣一小塊綠地消失,為什麼現在大家反倒都有了這樣生態與環保的概念呢?如果真的有的話,那現在地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認為有一些人就是看政府不順眼,有些民意代表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是真的,為了證明自己對於人民意見有多重視而找洞鑽。政府這麼做一定有它的原因,但是為了這樣,透過媒體誇飾,是人民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才會變成今天這麼激烈的情況。但政府相對地也有疏忽,在做這個決策之前應該就要先想到媒體報導與民意代表,最重要的,是人民是否認同這樣的決定,我猜,執行單位在發布消息之前,應該較少詢問人民的意見,這樣的問題,應該先開放給大眾討論,因為自己粗心沒有辦法顧慮事後後果,被譴責也是有原因的。我認為這個議題可以帶給我們兩種概念:第一是當權者做任何決定都要三思,而且對於重大的議題,應該先問過國家的主人翁-人民,才能夠徹底確定,雖然最後還是會有不滿意者出現,但這個抉擇已經是當初”大多數人”的決定;第二是人民應該要對政府的所作所為有一定的認知,冷靜思考之後再提出意見,不要太容易被民意代表與媒體牽著鼻子走,當個有專家意識的非專家。
19809021-宋家慶
其實"環境保育"與"科技開發"的矛盾一直是一個大問號,但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缺乏甚麼?
科技開發案的提出,似乎沒有想清楚「為了誰發展,誰又要付出代價?」臺北市一直自詡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但在整個城市服務品質亟待提升的關鍵時刻,需要去發展科技園區嗎?中央研究院每一年花費龐大經費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研究,卻任生態園區被科技園區取代。
支持國家生技園區盡速成立的王院長說:「世界各國生技發展都很快速,臺灣再等就來不及了。」但是土地價值流失、生態棲地的消失、文化遺跡的保存,就可以等嗎?如果只將土地視為經濟及市場的交換物,如何重新省視土地所能創造的幸福價值?
科技的發展在近百年快速蓬勃,但我們生活的土地卻是經過幾億年才有的,並不是說我們現在都應該放棄科技,但在取捨之間,我認為應該將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如果開發了這塊土地,我們應該審慎評估開發之後的影響,甚至在開發前我們就應該仔細想想開發的過程會不會只是肥了某些機構的金庫,傷害了某些生物,甚至是某些人的生存環境與條件,卻也失去了當初開發的意義呢?
或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的發展能帶給人類生活更大的福祉,但是,真正無法挽回不就是大自然的破壞嗎?到時,真正等到大自然反撲的時候,大家又要怪誰?但是,等到真正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的時候,我們再來惋惜當初為什麼要為了一時之便,而真正的把我們這一塊最美麗的土地給糟蹋了,所以,我們應該要趁著現在還可以補救的時候,積極的做,才是最好之道。
張貼留言